速戰速決的成語故事
拼音sù zhàn sù jué
基本解釋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決的希望。”
暫未找到成語速戰速決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速戰速決)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遲疑不決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百戰百勝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
兢兢戰戰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
進銳退速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
戰天斗地 | |
戰戰業業 | 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故先王懔朽索之馭馬,慮天命之無常,戰戰業業,若履淵冰。” |
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
戰不旋踵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
欲速則不達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息兵罷戰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只為宋朝南渡以后,紹興、淳熙年間,息兵罷戰,君相自謂太平,縱情逸樂。” |
聽微決疑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 |
決勝于千里之外 | 《史記 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
毅然決然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8回:“竇世豪得了這封信,所以毅然決然,借點原由同洋人反對,彼此分手。” |
戰戰兢兢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沉吟不決 | 三國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決,遂上升天。” |
短兵接戰 | 《三國志 魏志 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
決一雌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愿與漢王挑戰,決一雌雄。” |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能征慣戰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二卷:“法聰早當此際,遙遙地望見,果是會相持,能征慣戰,不慌不緊不忙,果手疾眼辨。” |
統一戰線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
決命爭首 | 漢·李陵《答蘇武書》:“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 |
膽戰心驚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
戰勝攻取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操大國之勢,征強兵伐諸侯,戰勝攻取,利盡歸于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
膽戰心寒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諸將見李逵等殺了這一陣,眾人都膽戰心寒,不敢出戰。” |
心驚膽戰 |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
不速之客 |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孔穎達疏:“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 |
非戰之罪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