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了了的成語故事
拼音ēn yuàn liǎo liǎo
基本解釋了了:清清楚楚。恩惠與怨恨清清楚楚。指有恩報恩,有怨報怨。
出處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續黃粱》:“恩怨了了,頗快心意。”
暫未找到成語恩怨了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恩怨了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德重恩弘 |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td>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td>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這是送上門的。你老人家休錯這主意,過這村,就沒這店了?!?/td> |
直截了當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紫芝妹妹嘴雖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當,倒是一個極爽快的。” |
吃不了兜著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不可拿進園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
敷衍了事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不但上憲跟前兄弟無以交代,就連著老哥們也不好看,好像我們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td> |
了如指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恩重如山 | 宋 陸游《刪定官供職謝啟》:“及瓜以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
背義忘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td> |
舊愛宿恩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皓傳》:“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 |
一了千明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td> |
市怨結禍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td> |
義斷恩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
了不起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七回:“本縣看她處心行事,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豪杰,斷不肯等閑失身?!?/td> |
恩將仇報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 |
義山恩海 | 元·柯丹丘《荊釵記·憶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費,召共居,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td> |
賠了夫人又折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5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
以直報怨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td> |
施恩望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可都是那個甚么施恩望報,不望報的這個脾氣鬧的!” |
一笑了事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六回:“撫臺聽了,先還摸不著頭腦,還以為某人辦事不誠實,所以欽差才加了他這個考語;后來別位司、道說起,曉得是為帶著表,方才付之一笑了事。” |
怨府禍梯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td> |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
任勞任怨 | 清 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 |
恩榮并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
怨離惜別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兩下里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td> |
了身達命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折:“人問道亞仙的今世今生,則俺那鄭元和可甚么了身達命?!?/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