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知皮毛的成語故事
拼音lüè zhī pí máo
基本解釋比喻稍知表面的情況或稍有膚淺的知識。
出處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7回:“才女才說學士大夫論及反切尚切瞠目無語,何況我們不過略知皮毛,豈敢亂談,貽笑大方!”
暫未找到成語略知皮毛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略知皮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事不知 | 《南史·隱逸傳·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
一體知悉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亦可傳與各洞妖王,一體知悉。” |
一體知照 |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葉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 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一無所知 | 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從博徒飲,暮有娼樓期……聲色狗馬外,其余一無知。” |
一望而知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又說了一回話,大約言語甜俗,意味粗淺,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
一毛不拔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
一物不知 | 漢·揚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
一知半見 | 清·方以智《東西均·道藝》:“詎知后世之門庭張網者,偶竊一知半見,謂人悟門,便住門限上,登曲錄床,此生不可復下。” |
一知半解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
一知片解 | 宋·吳泳《答趙茂實書》:“某閑居寖久,兀兀一經,今已窮年,粗有一知片解,更不復為言語詞章。”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一問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
三不知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八回:“清晨起來,恐怕蘇友白見親事不成,三不知去了,便忙忙梳洗了,親到寺中來請他。”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毛澤東《組織起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 |
三月不知肉味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三毛七孔 |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
不世之略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4回:“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 |
不得而知 | 唐 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
不拔一毛 | 宋 秦觀《浩氣傳》:“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愛者至于摩頂放踵。” |
不擒二毛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傷,不擒二毛。’” |
不毛之地 | 《公羊傳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 |
不知丁董 | 清 趙翼《陔余叢考 成語》:“曹操既擒呂布,欲緩其縛。劉備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太師乎?\' |
不知不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20卷:“圣賢之學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覺自然做得徹。” |
不知世務 | 漢·桓寬《鹽鐵論·論儒》:“孟子守舊術,不知世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