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逆鱗的成語故事
拼音pī nì lín
基本解釋批:觸;逆鱗:傳說龍喉下的鱗是逆向的,觸摸容易觸怒。比喻臣下敢于直諫觸犯君主或弱國觸犯強國。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逆鱗哉!”
暫未找到成語批逆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批逆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鱗一爪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半爪 | 唐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半甲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片爪 | 《〈王西彥小說選〉自序》:“現在重讀自己這一鱗片爪時,就愈益感覺到,對那個暴風雨前的黑暗時代,我們實在太需要宏偉的史詩了。” |
一鱗片甲 | 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一鱗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詩遂不朽。” |
東鱗西爪 | 清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二節:“以上所引,雖東鱗西爪,語焉不詳。” |
云次鱗集 | 宋·周密《齊東野語·姜堯章自敘》:“薄海英才,云次鱗集。” |
以意逆志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修鱗養爪 | 鄒魯《浙江光復》:“處州黨員極多,因該處崇山峻嶺,可為修鱗養爪之用。” |
倒行逆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分期分批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要分期分批。一切的人將來都要入社的。” |
十惡五逆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惡五逆,這一個家緣兒都被你收拾。” |
危言逆耳 | 明·李東陽《太白行》:“龍攀鳳附不自由,何乃棄君來事仇。危言逆耳誰為謀?” |
去逆效順 | 唐·陸贄《招諭淮西將吏詔》:“如能去逆效順,因事建功,明設科條,以示褒勸。” |
只鱗片甲 | 魯迅《<藝術論>譯本序》:“這里的三篇信札體的論文,便是他的這類著作的只鱗片甲。” |
大逆不道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 |
大逆無道 | 《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 |
嬰鱗獲罪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難》:“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
常鱗凡介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匯儔也。” |
棄逆歸順 |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自然相率棄逆歸順。” |
引繩批根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后棄之者。” |
志梟逆虜 |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
忠言逆耳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
忤逆不孝 | 老舍《二馬》第四段:“誰叫上鬼子國來呢!在鬼子國沒地方去告忤逆不孝!忍著吧!” |
戢鱗委翅 | 唐·韓愈《贈鄭兵曹》詩:“我材與世不相當,戢鱗委翅無復望。” |
戢鱗委翼 | 唐 韓愈《贈鄭兵曹》詩:“我材與世不相當,戢鱗委翼無復望。” |
戢鱗潛翼 | 《晉書 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 |
批亢抵巇 | 漢·楊雄《法言·重黎》:“巇可抵乎?” 唐·韓愈《釋言》:“弱於才而腐於力,不能奔走乘機抵巇,以要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