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渣腦筋的成語故事
拼音dòu zhā nǎo jīn
基本解釋腦子好像豆渣。比喻極其愚蠢的人。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豆渣腦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豆渣腦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死腦瓜骨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豆萁燃豆 | 三國 魏 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筋疲力竭 | 唐 元稹《有酒》詩:“精衛銜蘆塞海溢,枯魚噴沫救池燔。筋疲力竭波更大,鰭焦甲裂身已干。” |
鬼頭鬼腦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0卷:“巢氏有兄弟巢大郎,是一個鬼頭鬼腦的人,奉承得姊夫姊姊好。” |
腦瓜不靈 | |
顏骨柳筋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此書顏骨柳筋,無一筆不合法。” |
小蔥拌豆腐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16回:“我兩個一塊兒工作這么些年,真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
筋疲力盡 | 宋 司馬光《道傍田家》:“筋疲力盡不入腹,未議縣官租稅促。” |
臉紅筋暴 | |
搖頭晃腦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至乾禪師》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牽犁,直是搖頭擺腦。” |
腦滿腸肥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 |
木頭木腦 | 沈虎根《小師弟》:“而且變得木頭木腦,竟連他母親來看他也會顯得冷冰冰的。” |
膽小如豆 | 《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慌,就是見了一個沒辮子的光棍,手里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
肝腦涂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大戰十七,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
低頭搭腦 | 梁斌《紅旗譜》一:“老祥子大娘正點著燈做晚飯,看見朱老鞏走進來,低頭搭腦坐在臺階上。” |
絞盡腦汁 |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顯出絞盡腦汁的樣子,替她思索。” |
腸肥腦滿 | 《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長大自不復然,愿寬其罪。” |
虎頭虎腦 | 老舍《趙子曰》:“是個年壯力足虎頭虎腦的英雄。” |
沒頭沒腦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6卷:“夏主簿遭此無妄之災,沒頭沒腦的被貪贓州官收在監里。” |
簞食豆羹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
瓜區豆分 | 清 王韜《地球圖跋》:“各國疆域,瓜區豆分,界畫犁然。” |
鼓腦爭頭 | 《全元散曲·柳營曲·風月擔》:“勤兒每正鼓腦爭頭,斗喧呼謝館秦樓。” |
呆頭呆腦 | 元 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似這等呆腦呆頭勸不回。” |
鶴骨松筋 | 前蜀·貫休《遇道者》詩:“鶴骨松筋風貎殊,不言名姓絕榮枯。” |
鋼筋鐵骨 | 曹禺《半日的“旅行”》:“在一間放著墊子和各種各樣舉重器械的房間里,我遇見了一群鋼筋鐵骨的青年。” |
兩豆塞耳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楞頭磕腦 | 老舍《鼓書藝人》十五:“打頭的是小劉,楞頭磕腦地就撞了進來,站在一邊,光哆嗦,不說話。” 又《駱駝祥子》一:“一擱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點楞頭磕腦的。” |
目光如豆 | 孫中山《行易知難》第六章:“不圖彼國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國之強,尤畏民黨得志而礙其蠶食之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