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隱豹的成語故事
拼音nán shān yǐn bào
基本解釋隱:隱伏。比喻隱居山林不仕的賢人。
出處《列女傳·賢明·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暫未找到成語南山隱豹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南山隱豹)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山不藏二虎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斑窺豹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
一枕南柯 |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載,淳于棼夢到槐安國,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盡富貴榮華。醒后才知道是一場大夢,原來槐安國就是庭前槐樹下的蟻穴。 |
萬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見杏花作》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 |
上南落北 | 元·無名氏《朱砂擔》第一折:“他又不和我一搭兒做買賣,我怎知他上南落北。”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識泰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
丘山之功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祿。” |
叢山峻嶺 |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 在礦井里》:“煤礦的空中索道,越過了叢山峻嶺。” |
東南之寶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曰:‘君兄弟龍躍云津,顧彥先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 |
東南之秀 | 《南史·王筠傳》:“筠曰:‘陸平原東南之秀,王文度獨步江東,吾得比蹤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職。” |
東南之美 | 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東南之美,曩惟延州;顯允陸生,于今鮮儔。” |
東南半壁 | 元·施君美《幽閨記·虎狼擾亂》:“金朝那解番狼將,血濺東南半壁天。” |
東南竹箭 | 《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 |
東南雀飛 | 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
東山之志 |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東山再起 | 唐 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
東山復起 | 明·張煌言《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懸擬壯猷,東山復起。夫何訃聞,遽騎箕尾?” |
東山高臥 | 《晉書·謝安傳》:“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 |
東箭南金 | 唐 羅隱《秋夜寄進士顧榮》詩:“空羨良朋盡高價,可憐東箭與南金。” |
東西南北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西南北,誰敢安處。” 《禮記·檀弓上》:“今丘(孔子)也,東西南北之人也。” |
東西南北人 | 《禮記 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鄭玄注:“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 |
東西南北客 | 參見“東西南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