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制宜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n shì zhì yí
基本解釋因:根據(jù);制:制定;宜:適當(dāng)。根據(jù)不同的事情,制定適宜的措施。
出處西漢 班固《漢書 韋賢傳》:“明王之御世也,遭時為法,因事制宜。”
暫未找到成語因事制宜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因事制宜)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因小失大 | 漢 劉晝《新論》:“滅國亡身為天下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
克敵制勝 | 孫武《孫子 虛實(shí)》:“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因循守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
倒果為因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曾不問資本所以群趨于都會之故,是所謂倒果為因者耳。” |
因材施教 | 《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zhì)卻是最惡劣的。” |
前因后果 | 梁 蕭子顯《南齊書 高逸傳論》:“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yè)行交酬,連瑣相襲。’” |
如法炮制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 |
惹事生非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
以弱制強(qiáng)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qiáng),以柔制剛。” |
因噎廢食 | 漢 劉向《說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
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敷衍了事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4回:“不但上憲跟前兄弟無以交代,就連著老哥們也不好看,好像我們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
粗制濫造 | 魯迅《花邊文學(xué) 商賈的批評》:“如果并不以賣文為活,因此也無須‘粗制濫造’。” |
事與愿違 | 三國 魏 稽康《幽憤》詩:“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不合時宜 | 東漢 班固《漢書 哀帝紀(jì)》:“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nèi)獲福,卒亡嘉應(yīng)。皆違經(jīng)背古,不合時宜。”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以夷制夷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鄧訓(xùn)傳》:“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hù)。” |
面授機(jī)宜 | 宋 蘇軾《與孫子思七首》:“書四紙,并藥方馳上方,須面授其秘也。” |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 毛澤東《實(shí)踐論》:“‘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shù)不發(fā)達(dá)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shù)發(fā)達(dá)的現(xiàn)代雖然可以實(shí)現(xiàn)這句話,……” |
來因去果 | 謝覺哉《不惑集 領(lǐng)會》:“領(lǐng)會是‘心領(lǐng)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
踵事增華 | 南朝 梁 蕭統(tǒng)《<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明·酉陽野史《續(xù)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jìn)之理?” |
大事去矣 | 漢·荀悅《漢紀(jì)·高祖紀(jì)》:“誠用此計,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
事以密成 | 《韓非子·說難》:“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