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前方丈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í qián fāng zhàng
基本解釋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暫未找到成語食前方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食前方丈)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食指大動 |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xiàn)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 |
血氣方剛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明·沈璟《義俠記·除兇》:“他自要去送性命,干俺甚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草衣木食 | 元 關(guān)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圓顱方趾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xùn)》:“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
落落大方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9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 |
畏縮不前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dāng)時謂拽動陣腳。”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zhì)卻是最惡劣的。” |
食不充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
前因后果 | 梁 蕭子顯《南齊書 高逸傳論》:“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yè)行交酬,連瑣相襲。’” |
斗方名士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jié)識了兩個報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 |
光前耀后 | 元·亢文苑《一枝花·為玉葉兒作》:“大丈夫崢嶸恁時候,扶湯佐周,光前耀后,直教萬古清名長不朽。” |
長江后浪推前浪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yuǎn),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惡衣惡食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顧后瞻前 |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后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
外圓內(nèi)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nèi)圓,朋黨構(gòu)奸,罔上害人。”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dāng)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因噎廢食 | 漢 劉向《說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
自食其果 |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
前腳后腳 | |
光前啟后 | 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啟后。” |
光前裕后 |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無時刻而不系念。” |
祖?zhèn)髅胤?/a>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zhèn)髅胤健!?/td> |
飽食暖衣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
大開方便之門 | 明 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 |
饑不擇食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元 丹霞天然禪師》:“又一日訪龐居士,至門首相見。師乃問:‘居士在否?’士曰:‘饑不擇食’。” |
足衣足食 | 《敦煌變文集 丑女緣起》:“我佛當(dāng)日為救門徒六道輪回,猶如舟船,般運眾生,達(dá)于彼岸。此時總得見佛,今世足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