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自得的成語故事
拼音yì qì zì dé
基本解釋意氣:意態(tài),氣概;自得:自覺得意。形容驕傲自滿、洋洋得意的樣子。
出處《魏書·北海王子顥傳》:“兄顥入洛,成敗未分,便以意氣自得為時(shí)人所笑。”
暫未找到成語意氣自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意氣自得)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妄自尊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
得意洋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yáng)揚(yáng),甚自得也?!?/td> |
血?dú)夥絼?/a>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dú)夥絼?,戒之在斗?!?/td> |
難得糊涂 |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鄭板橋曰:‘難得糊涂’?!?/td> |
麻痹大意 | 巴金《堅(jiān)強(qiáng)戰(zhàn)士》:“我要當(dāng)心,不能麻痹大意,我應(yīng)當(dāng)找個(gè)隱蔽的地方?!?/td> |
閎意妙指 | 清·龔自珍《六經(jīng)正名》:“《孝經(jīng)》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泛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閑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yùn)》之倫也。” |
反手可得 | 《荀子·非相》:“誅旦公,定楚國,如反手爾?!?/td> |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明·沈璟《義俠記·除兇》:“他自要去送性命,干俺甚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td> |
不可多得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td> |
低聲下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95回:“這里只苦了襲人,在寶玉跟前低聲下氣的伏侍勸慰?!?/td> |
小人得志 | 南朝·宋·何承天《為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
長噓短氣 | |
揚(yáng)眉吐氣 | 唐 李白《與韓荊州書》:“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yáng)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
秋高氣和 | 清 曾樸《孽?;ā返谑呕兀骸皡s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shí)秋高氣和,塵軟蹄輕,不一會(huì)已到了門口,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蔭下?!?/td> |
居功自滿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lián)u旗這樣的人,平時(shí)居功自滿,遇到艱難的時(shí)候又不肯同心協(xié)力,常發(fā)怨言?!?/td> |
壯氣吞牛 | 明 孫梅錫《琴心記》第二十出:“男兒漢壯氣吞牛,丈夫志豈困荒丘?” |
自暴自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td> |
心灰意懶 | 元 喬吉《玉交枝 閑適》曲:“不是我心灰意懶,怎陪伴愚眉肉眼?” |
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工夫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工夫?!?/td> |
上氣不接下氣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shí)漂流數(shù)百里外,直把一個(gè)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td> |
自拔來歸 | 《新唐書 李勣傳》:“三年,自拔來歸,從秦王伐東都,戰(zhàn)有功。” |
回心轉(zhuǎn)意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zhuǎn)意時(shí)節(jié),且更耐看如何?” |
強(qiáng)中自有強(qiáng)中手 | 元·無名氏《隋何賺風(fēng)魔蒯徹》第三折:“你個(gè)蕭何休夸蒯徹舌,這的是強(qiáng)中自有強(qiáng)中手。” |
師心自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td> |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td> |
頤指氣使 | 唐 元稹《追封李遜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遜等有地千里,有祿萬鐘,頤指氣使,無不隨順,所不足者,其唯風(fēng)樹寒泉之思乎!”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td> |
自力更生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huì)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hù)中國的獨(dú)立與完整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