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暗暗的成語故事
拼音hūn hūn àn àn
基本解釋指光線十分微弱。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昏昏暗暗,靈前燈火失光明;慘慘幽幽,壁上紙錢飛散亂。”
暫未找到成語昏昏暗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昏昏暗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天昏地暗 | 唐 韓愈《龍移》:“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
明爭暗斗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 |
昏聵無能 | |
暗香疏影 | 宋 辛棄疾《和傅巖叟梅花》:“月淡黃昏欲雪時,小窗猶欠歲寒枝。暗香疏影無人處,唯有西湖處士知。” |
暗藏殺機 | |
暗度陳倉 | 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
柳暗花明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昏昏欲睡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賈奉雉》:“是秋入闈復落,邑邑不得志,頗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強讀之。未至終篇,昏昏欲睡,心惶惑無以自主。” |
暗箭難防 | 《古今雜劇 劉千病打獨角牛》第二折:“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我暗算他,搬將過來,則一拳打倒那廝,救你父親。” |
昏天黑地 | 元 關漢卿《調風月》第二折:“沒人將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閑斗草,直到個昏天黑地。” |
暗箭明槍 | 《群英類選 清腔類 玉交枝》:“忽心癡撞入他迷魂陣圖里,暗箭明槍難躲避。” |
暗淡無光 | 歐陽山《苦斗》:“太陽過了,整個天空又顯得暗淡無光,北風在頭項上呼呼地嚎叫著。” |
慮事多暗 | |
暗無天日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老龍舡戶》:“剖腹沉石,慘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絕不少關痛癢,豈特粵東之暗無天日哉!” |
棄暗投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 |
暗渡陳倉 | 《群音類選 <桃園記 獨行千里>》:“就是韓信暗渡陳倉道,有賊兵來犯著,殺得他怎生逃。” |
暗箭傷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3回:“但是殺下馬的,各自抬回本陣,不許暗箭傷人,亦不許搶擄尸首。” |
人約黃昏 | 宋·歐陽修《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在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無名氏《云窗夢》第二折:“散了客賓,早教我急煎煎心困,我則怕辜負了人約黃昏。” |
智昏菽麥 |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朝秀晨終,龜鶴千歲,年之殊也。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 |
暗送秋波 | 宋 蘇軾《百步洪》詩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明 馮夢龍《掛枝兒 私窺》:“眉兒來,眼兒去,暗送秋波。” |
頭昏目眩 | 烏蘭巴干《草原上的馴馬姑娘》:“我仿佛置身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有點頭昏目眩。” |
不欺暗室 | 《漢魏南北朝墓志銘集釋 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
發昏章第十一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只見頭在下,腳在上,倒撞落在當街心里去了,跌得個‘發昏章第十一’!” |
神昏意亂 | 清·李心衡《金川瑣記·陳生》:“問所往,俱無知者。神昏意亂,本立不復能動。” |
暗中傾軋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1回:“表面上賣個虛名,粉飾大局,其實暗中傾軋,入主出奴。” |
頭昏眼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一氣氣得頭昏眼花,飲食多絕了。” |
暗察明訪 | 《金史 世宗紀中》:“此輩暗察明訪,皆著政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