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掌談兵的成語故事
拼音dǐ zhǎng tán bīng
基本解釋兵:軍事。拍手暢談軍事。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回:“揮毫作賦,則頡頏相如;抵掌談兵,則伯仲諸葛。”
暫未找到成語抵掌談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抵掌談兵)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個巴掌拍不響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一個巴掌拍不響’,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惡些?!?/td> |
一代談宗 | 《晉書·潘京傳》:“君天才過人,恨不學耳!若學,必為一代談宗?!?/td> |
一十八般兵器 | 元 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td> |
一掌遮天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潑婦罵街似地指著三姨太:‘你還敢一掌遮天嗎?’” |
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td> |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td> |
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td> |
萬口一談 | 《宋史·胡銓傳》:“今內(nèi)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
上兵伐謀 | |
不值一談 | 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云散》:“但對胡雪巖來說,這數(shù)目太小了,不值一談,所以烏先生佯作不知,默然無語?!?/td> |
不根之談 | 清 沈濤《交翠軒筆記》第四卷:“揚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與死同音,乃改為喜。此不根之談也?!?/td> |
不經(jīng)之談 | 晉 羊祜《誡子書》:“無傳無經(jīng)之談,無聽毀譽之語?!?/td> |
世掌絲綸 |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td> |
東談西說 | 魯迅《書信集 致金肇野》:“近來東談西說,而其實都無深研究,發(fā)議論是不對的?!?/td>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臨難鑄兵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td> |
舉止言談 |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td> |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td> |
乘間抵隙 | 清·黃遵憲《駁革命書》:“于是浮浪之士,失職這徒,乘間抵隙?!?/td> |
乘險抵巇 | 《新唐書·劉棲楚傳》:“然其性詭激,敢為怪行,乘險抵巇,若無顧藉?!?/td> |
買馬招兵 | 《再生緣》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買馬招兵盡壯懷?!?/td> |
了如指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學傳序》:“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td> |
仁義之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zhàn),破袁紹百萬之眾。” |
以玉抵烏 | 北齊·劉晝《新論·辯施》:“昆山之下,以玉抵烏;彭蠡之濱,以魚食犬,而人不愛者,非性輕財,所豐故也。” |
以玉抵鵲 | 漢·桓寬《鹽鐵論·崇禮》:“南越以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以玉璞抵烏鵲?!?/td> |
休兵罷戰(zhàn) | 元 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zhàn)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td> |
傳為笑談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嘉平公子》:“公子雖愧恨,猶不知所題,折帖示仆。聞?wù)邆鳛樾φ??!?/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