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堅陷陣的成語故事
拼音cuī jiān xiàn zhèn
基本解釋摧:擊潰;堅:鋒芒,引伸為精銳;陷:攻入。攻入并摧毀敵軍的陣地。
出處《南齊書 桓康傳》:“隨世祖起義,摧堅陷陣,膂力過人,所經(jīng)村邑,恣行暴害。”
暫未找到成語摧堅陷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摧堅陷陣)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脆而不堅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華而不實,脆而不堅。” |
堅強(qiáng)不屈 | 荀況《荀子 法行》:“堅剛而不屈,義也。” |
嚴(yán)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yán)陣以待之。” |
沖鋒陷陣 | 《北齊書 崔暹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 |
摧身碎首 | 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臣愚駑垢穢,才質(zhì)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 |
摧枯拉朽 | 《晉書 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
摧朽拉枯 | 清·昭槤《嘯亭雜錄·江陰口談之誣》:“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 |
堅韌不拔 | 方毅《讀<攻關(guān)>》:“需要的是刻苦學(xué)習(xí),刻苦鉆研,始終不懈,堅韌不拔。” |
臨陣脫逃 |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guān)我教習(xí)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 |
拉朽摧枯 |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jì)》:“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 |
堅不可摧 | 清 鄭燮《原詩 內(nèi)篇上》:“惟力大而才能堅,故至堅而不可摧也。” |
堅定不移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
黑云壓城城欲摧 | 唐 李賀《歌詩集 卷一 雁門太守行》詩:“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
摧枯拉腐 | 《三合會討滿清檄文》:“摧枯拉腐,破釜沉舟。” |
臨陣磨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拉捭摧藏 | 晉·左思《吳都賦》:“莫不衄銳挫芒,拉捭摧藏。” |
堅持不懈 | 《清史稿 劉體重傳》:“遇大雨,賊決河自衛(wèi)。煦激勵兵團(tuán),堅持不懈,賊窮蹙乞降,遂復(fù)濮洲。” |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 | 三國·魏·李康《運(yùn)命論》:“故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
摧眉折腰 | 唐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 | 《國語·吳語》:“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zhàn)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
摧折豪強(qiáng) | 《漢書·嚴(yán)延年傳》:“其治務(wù)在摧折豪強(qiáng),扶助貧弱。” |
燎發(fā)摧枯 | 《隋書·音樂志下》:“攻如燎發(fā),戰(zhàn)似摧枯。” |
迷魂陣 | 元·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三折:“我可也強(qiáng)打入迷魂陣。” |
散陣投巢 | 聞一多《紅燭·李白之死》:“醉客散了,如同散陣投巢的烏鴉。” |
樹倒根摧 | 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三折:“柳翠也,只怕你春歸人老,樹倒根摧。” |
堅忍不拔 | 宋 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摧鋒陷陣 | 《晉書 謝安傳》:“廣武將軍恒寶為前鋒,摧鋒陷陣,殺賊甚多。” |
桂折蘭摧 | 元·曹之謙《吊王內(nèi)翰從之》詩:“山蟾斗仰名空在,桂折蘭摧恨未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