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菽粟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bó shū sù
基本解釋帛:絲織品;菽:豆類;粟:小米,泛指糧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
出處《宋史 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暫未找到成語布帛菽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布帛菽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化干戈為玉帛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
尺布斗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引民間歌:“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
布被瓦器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良傳》:“(王良)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
除舊布新 |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漢。申須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 |
仁漿義粟 | 《搜神記 楊伯雍》:“公汲水作義于坂頭,行者皆飲之。《后漢書 黃昏傳》:“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 |
粟紅貫朽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捐之傳》:“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校。” |
枝流葉布 | 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諱咸,字元卓,汝南西平人。蓋秦將李信之后,孝武大將軍廣之胄也。枝流葉布,家于茲土。” |
粟陳貫朽 | 明 范受益《尋親記 告借》:“你如今萬廩千倉,粟陳貫朽,每日勞勞碌碌,使盡機謀,如今半百之秋,又無男女,還不修善,更待何時?” |
開誠布公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
布衣黔首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黔首。” |
貫朽粟紅 | 明·吾丘瑞《運甓記·蘇峻倡亂》:“甲精器利,貫朽粟紅,兵誦吉申,民歌召杜。” |
斗米尺布 | 明 袁宏道《碧暉上人修凈室引》:“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識面貌,每日以沉湎為工課。凡所得斗米尺布,盡以沽酒。” |
智昏菽麥 |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朝秀晨終,龜鶴千歲,年之殊也。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 |
毛發絲粟 | 宋 歐陽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發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 |
飛芻挽粟 | 東漢 班固《漢書 主父偃傳》:“又使天下飛芻挽粟。” |
魚帛狐聲 |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
不辯菽麥 | 晉 葛洪《抱樸子 窮達》:“庸俗之夫,暗于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
拖麻拽布 |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俺有朝一日身亡后,誰是我的拖麻拽布人。” |
青鞋布襪 | 唐 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
布衣韋帶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山傳》:“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絕息。” |
歠菽飲水 | 漢·桓寬《鹽鐵論·孝養》:“歠菽飲水,足以致其敬。” |
陰云密布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103回:“二人行不到二里之遙,天就陰云密布。” |
名垂竹帛 | 《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聲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
風起云布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9卷:“眾知嫗即羅真人也,于是見處焚香以告焉,俄而,風起云布,微雨已至。” |
彤云密布 | 《詩經·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
滄海一粟 | 宋 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
貫朽粟陳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
布裙荊釵 | 宋 周煇《清波雜志 陶穀》:“有善謀者,選籍中艷麗,詐為驛卒孀女,布裙荊釵,日擁彗于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