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令終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àn shǐ lìng zhōng
基本解釋同“善始善終”。
出處三國·魏·嵇康《琴賦》:“即豐贍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終。”
暫未找到成語善始令終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善始令終)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
一介之善 | 《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文藝,居接士之館。” |
一元復始 | 《公羊傳 隱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 |
一技之善 | 清·朱彝尊《贈筆公錢叟序》:“洵夫一技之善有深入人心而不可沒焉者已。” |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 |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三令五申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 |
下車之始 | 《隋書 劉行本傳》:“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 |
下車伊始 | 《隋書 劉行本傳》:“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此吏故違,請加徒一年。” |
下逐客令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五卷:“大姊凈絲,便下逐客令。” |
不亦善夫 |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
不令而信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
不可終日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
不得善終 | 《新編五代史平話 梁史 上卷》:“汝家雖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終!” |
不知所終 | 宋 洪邁《夷堅甲志 崔祖武》:“后歸鄉里,不知其所終。” |
與人為善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與民更始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
為善最樂 | 《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 |
為德不終 | 葉圣陶《鄉里善人》:“唉,為德不終,我想起來非常之難過!” |
舉善薦賢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乏善足陳 | 《追求》:“正所謂賤體粗安,乏善足陳。” |
樂善不倦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
樂善好義 | 宋·曾鞏《與杜相公書》:“伏以閣下樸厚清明,讜直之行,樂善好義,遠大之心,施于朝廷,而博見于天下。” |
樂善好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樂書論》:“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
五申三令 | 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師南斗大醮詞》:“玉律金科,慮爽重輕之信;五申三令,漸乖訓撫之宜。” |
親仁善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