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梟為鳩的成語故事
拼音huà xiāo wéi jiū
基本解釋比喻變兇險(xiǎn)為平安。梟即貓頭鷹,舊時(shí)認(rèn)為是兇鳥,鳩是吉祥之鳥。
出處清·昭梿《嘯亭雜錄》:“謹(jǐn)守疆場,絕濟(jì)匪之源,挫觸藩之銳,卒能化梟為鳩,閭閻安堵。”
暫未找到成語化梟為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化梟為鳩)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無所不為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
化敵為友 | 李英儒《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第12章:“我們說這就具備了化敵為友的條件。” |
錯(cuò)綜變化 |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惟能線索在手,則錯(cuò)綜變化,惟吾所施。”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齒牙為禍 | 《史記 晉世家》:“初,獻(xiàn)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
止戈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
胡作非為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
倒果為因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曾不問資本所以群趨于都會(huì)之故,是所謂倒果為因者耳。” |
大有可為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地方雖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為。”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春風(fēng)化雨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有如時(shí)雨化之者。”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yàn)榘傩照埫瑒t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 |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
所作所為 | 明 李贄《答周西巖書》:“我不識(shí)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皆是誰主張乎?” |
戶限為穿 | 唐 李綽《尚書故實(shí)》:“(智永禪師)積年學(xué)書,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shù)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頭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huì)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戰(zhàn)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叫化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qiáng)點(diǎn),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
知其不可而為之 |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到此為止 | 陳忠實(shí)《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嘆口氣:‘完了。到此為止。’” |
化鴟為鳳 | 語出《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shí)考城令河內(nèi)王渙,政尚嚴(yán)猛,聞?dòng)[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 |
夷為平地 | 孫犁《我的綠色書》:“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車場。” |
偶一為之 | 宋 歐陽修《縱囚論》:“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 |
信以為真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 |
畫地為牢,議不入 | 西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jì)于鮮也。”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xiǎn)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jìn)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為虎作倀 | 孫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黨發(fā)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 |
三十六計(jì),走為上計(jì)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jì),汝父子唯應(yīng)急走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