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汲汲的成語故事
拼音zī zī jí jí
基本解釋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樣子。
出處唐·陸贄《論關中事宜狀》:“陛下可不追鑒往事,惟新令圖,循偏廢之柄以靖人,復倒持之權以固國!而乃孜孜汲汲,極思勞神,循無已之求,望難必之效。”
暫未找到成語孜孜汲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孜孜汲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孜孜以求 | 孫犁《蕓齋瑣談》:“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有根有據、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也為人所熟知了。” |
孜孜不倦 | 《尚書 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后漢書 魯丕傳》:“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三國志 蜀書 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
汲汲顧影 | 清 梁啟超《中國外債史》:“自茲以往,我民歲增二千余萬之負擔,汲汲顧影。” |
短綆汲深 | 《莊子·至樂》:“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
汲汲忙忙 | |
不汲汲于富貴 |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 |
綆短汲深 | 先秦 莊周《莊子 至樂》:“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
汲汲皇皇 | 宋 陸九淵《與周元忠》:“疑而后釋,屯釋之極,必有汲汲皇皇,不敢頃刻自安之意,乃能解釋。” |
孜孜不輟 | 《東觀漢記·鄧弘傳》:“師事劉述,常在師門,布衣徒行,講誦孜孜不輟。” |
孜孜無倦 | 《南史·范泰傳》:“泰博覽篇籍,好為文章,愛獎后生,孜孜無倦。” |
孜孜不已 |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故亂則統其理,危則致其安,禍則引其福,絕則接其繼,幼則代其任,夙夜孜孜不已,凡以為天下厚劉氏也。” |
孜孜不懈 | 宋·蘇舜欽《上京兆杜公書》:“雖所歷必盡精力,夙夜孜孜不懈,然未有赫赫報國之跡,為天下所共聞而稱道者。” |
汲汲營營 | |
孳孳汲汲 | 明·劉基《送黃叔旸歸金華覲省序》:“故孳孳汲汲,不遑自己,仰馳光而興慕,俯逝水而長懷……將奚為而可哉。” |
孜孜不息 | 郭沫若《題畫記》:“像他這樣孜孜不息、力求精進的人,既成者業已大有可硯,將來的成就更是未可限量的。” |
孜孜不怠 | 《漢書·平當傳》:“今圣漢受命而王,繼體承業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 |
孜孜矻矻 | 唐·韓愈《爭臣論》:“自古圣人賢士皆非有求于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廉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
孜孜無怠 |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貴而好禮,怡寄典墳,雖牽以物役,孜孜無怠,乃撰《四部要略》。” |
汲深綆短 | 語出《莊子·至樂》:“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
汲古閣本 | |
汲引忘疲 | 唐 駱賓王《上袞州刺史啟》:“汲引忘疲,獎題不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