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毛兔角的成語故事
拼音guī máo tù jiǎo
基本解釋烏龜身上生毛,兔子頭上長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無實的東西。
出處晉 干寶《搜神記》第六卷:“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
暫未找到成語龜毛兔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龜毛兔角)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天涯海角 | 唐 呂巖《絕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 |
鳳毛麟角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愛毛反裘 | 西漢 劉向《新序 雜事二》:“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邪?’” |
轉彎磨角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二回:“錦云笑道:小春姐姐把‘爽爽快快’讀做‘霜霜快快’,把‘轉彎磨角’讀做‘轉彎磨祿’,滿口都是古音,他還說人講究古音。” |
雞毛蒜皮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目前大敵當前,同心協力還怕遲誤,誰還記著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
拔毛連茹 | |
角巾東路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 |
毛骨悚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茹毛飲血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
吹毛求疵 | 韓非《韓非子 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
嶄露頭角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 |
牛角掛書 | 《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
毛遂墮井 | 《西京雜記》卷六:“趙有兩毛遂……野人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 |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鼠入牛角 |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奈何吾子孫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勢當漸小爾!” |
多如牛毛 | 《北史 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屬毛離里 | 《詩經·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離于里?” |
鉆牛角尖 | 老舍《神拳》第三幕:“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別死鉆牛角尖。” |
鼓角齊鳴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
守株待兔 |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
毛舉細故 | 《明史 葉向高傳》:“忠賢乃時毛舉細故,責向高以困之。” |
口角風情 | 清·李漁《比目魚·聯班》:“那些用小錢的主子,只還他些口角風情罷了。” |
狡兔三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
愛惜羽毛 | 西漢 劉向《說苑 雜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