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驥共牢的成語故事
拼音niú jì gòng láo
基本解釋驥:好馬。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共處。
出處《晉書 張載傳》:“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涂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說也?!?/p>
暫未找到成語牛驥共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牛驥共牢)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牛九鎖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牛九鎖,更相牽攣,案明如市,不得東西,請讞得報,日中被刑?!?/td> |
一牛吼地 | 《翻譯名義集·數(shù)量》:“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蛟埔还穆??!毒闵帷吩贫?,《雜寶藏》云五里。” |
一牛鳴 | 唐 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游方丈寺》詩:“回看雙鳳闕,相去一牛鳴?!?/td> |
一牛鳴地 | 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峰晴曉》序:“其旁有錦峰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td> |
不共戴天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td> |
丙吉問牛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td> |
兩虎共斗 |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td> |
久慣牢成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46回:“你還說你不久慣牢成。” |
九牛一毛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九牛一毫 | 陳毅《感事書懷》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td> |
九牛二虎之力 | 元 鄭光祖《三戰(zhàn)呂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td> |
九牛拉不轉(zhuǎn)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zhuǎn)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zhuǎn)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td> |
買牛賣劍 | 元·朱庭玉《青杏子·歸隱》:“歸來好向林泉下,買牛賣劍,求田問舍,學圃耘瓜?!?/td> |
買牛息戈 | 明·何景明《雁門太守行》:“太守下牛,買牛息戈。” |
爭貓丟牛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0回:“真正是爭得貓兒丟了牛?!?/td> |
亡羊得牛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td> |
亡羊補牢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td> |
人中騏驥 | 《南史·徐勉傳》:“此所謂人中騏驥,必能致千里?!?/td> |
人所共知 | 宋 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變,利害之實,人所共知而易見者,亦復(fù)乖戾如此?!?/td> |
人神共嫉 |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實由自邀功賞,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td> |
人神共憤 | 《舊唐書 于頔傳》:“頔頃擁節(jié)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憤,法令不容?!?/td> |
以羊易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td> |
休戚與共 | 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與皇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愿自不同于諸臣,一切大政自得與聞?!?/td> |
休牛歸馬 |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薄端鍟ぱΦ篮鈧鳌罚骸坝谑前嘶臒o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td> |
休牛放馬 | 晉·葛洪《抱樸子·釋滯》:“今喪亂即平,休牛放馬,烽燧滅影。” |
休牛散馬 |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td> |
眾所共知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td> |
眾目共睹 | 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并即表身世,眾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