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泛萍飄的成語故事
拼音gěng fàn píng piāo
基本解釋比喻流離漂泊。
出處元 張國賓《羅李郎》第二折:“只為他孤身去梗泛萍飄,撇的俺三口兒夢斷魂勞。”
暫未找到成語梗泛萍飄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梗泛萍飄)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湖海飄零 | |
飄飄欲仙 | 清 劉鶚《老殘游記》:“到了次日,老殘起來,見那天色陰得很重,西北風雖不甚大,覺得棉袍子在身上有飄飄欲仙之致。” |
萍水相逢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
鷗波萍跡 | 清·王士慎《池北偶談·談獻二·王公家書》:“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鷗波萍跡,足寄此生。” |
風雨飄搖 | 《詩經 豳風 鴟鸮》:“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 |
飄泊無定 | 宋 范成大《元夜憶群從》:“遙憐好兄弟,飄泊雨江村。” |
魄散魂飄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回:“雙手攥定了這根九環錫杖,謹照著他的腰眼骨兒,著實斷送他一下,把個孽畜打得一個星飛繚亂,魄散魂飄。” |
萍蹤浪跡 | 明 徐霖《繡襦記》:“相公這樣人家,萍蹤浪跡,你那里去尋他?” |
虛無飄渺 | |
泛濫成災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 |
飄茵落溷 | 《梁書 儒林傳 范縝》:“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糞溷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 |
梗頑不化 | 《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目下山東有名綠茶,可知道他們形狀否;內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還有梗頑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請教。” |
飄籓墜溷 | |
漂蓬斷梗 | |
鸞飄鳳泊 | 唐 韓愈《峋嶁山》詩:“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 |
飄飄零零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9回:“把手去移動時,只見花瓣兒多飄飄零零的落將下來。” |
牛渚泛月 | 《晉書·袁宏傳》:“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久之。” |
大命將泛 | 漢·賈誼《論積貯疏》:“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
飄風暴雨 | 管仲《管子 小匡》:“時雨甘露不將,飄風暴雨數臻。” |
飄如游云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若驚龍。” |
飄蓬斷梗 | 宋 宗澤《上鄭龍圖求船書》:“全家百指,如飄蓬斷梗,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
東飄西徙 | 明·陸采《明珠記·江會》:“幾年間東飄西徙,今日里天教重會。大海船頭,果有相撞時。” |
泛泛而談 | 茅盾《怎樣評價〈青春之歌〉》:“也由于時間關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讀一遍然后執筆,故而只能泛泛而談,不能引證原文作具體的分析。” |
自由泛濫 | 鄧小平《黨的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但是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采取堅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濫,就會影響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不能非常嚴重。” |
頑梗不化 |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場:“你往年同嚴仲子做過朋友,他的頑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
飄洋航海 | |
鳳泊鸞飄 | 清 全祖望《<鶯脰山房詩集>序》:“然而鳳泊鸞飄,漫漶懷中之刺。” |
泛泛之談 | 孫犁《澹定集·<文藝增刊>辟欄說明》:“一切泛泛之談,故弄玄虛,自我吹噓之作,雖名家不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