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把兄弟的成語故事
拼音bài bǎ xiōng dì
基本解釋朋友結(jié)為異姓兄弟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老陶感激他,和他結(jié)了拜把兄弟。”
暫未找到成語拜把兄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拜把兄弟)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把手 | 朱自清《三家書店》:“劍橋是第一把手。” |
一把死拿 | 老舍《駱駝祥子》八:“祥子沒說什么,等高媽走了,對(duì)自己點(diǎn)了點(diǎn)頭,似乎是承認(rèn)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興的。” |
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個(gè)人崇拜 |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制度的改革》:“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gè)人決定重大問題、個(gè)人崇拜、個(gè)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xiàn)象,不斷滋長。” |
烏衣子弟 | 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水閣含春,便有那烏衣子弟伴紅裙。” |
二把刀 | 老舍《四世同堂》:“我只會(huì)搭棚這點(diǎn)手藝,我的拳腳不過是二把刀。” |
仆仆亟拜 | 語出《孟子·萬章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yǎng)君子之道也。” |
你兄我弟 | 清·蒲松齡《東郭外傳》:“你逐日在外頭呼朋喚友,你兄我弟,是沒有工夫料理家務(wù)的。” |
偷雞不著蝕把米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5回:“這艄公好晦氣!卻不是‘偷雞不著,反折了一把米’?” |
兄友弟恭 | 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使布立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 |
兄弟參商 | 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
兄弟孔懷 | 《詩經(jīng)·小雅·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 |
兄弟怡怡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兄弟手足 | 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
兄弟鬩于墻 | 《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wù)(侮)。”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兄弟鬩墻 | 《詩經(jīng) 小雅 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兄弟鬩墻,外御其侮 | 蔡?hào)|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0回:“兄弟鬩墻,外御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wù)。” |
兄死弟及 | 《公羊傳·昭公二十二年》:“不與當(dāng),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 |
兄終弟及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沾益州土知州安邊,舊土官安遠(yuǎn)之弟,兄終而弟及者也。” |
兄肥弟瘦 | 《后漢書·趙孝傳》:“及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餓賊所得,孝聞之,即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賊大驚,并放之。” |
入孝出弟 | 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
入室弟子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先進(jìn)》:“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八拜為交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我有個(gè)八拜為交的故人,乃青州刺史劉元普。” |
八拜之交 | 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與小生同郡同學(xué),當(dāng)初為八拜之交。” |
分兵把守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4回:“二城俱已收復(fù),分兵把守,諸事停妥。” |
前人失腳,后人把滑 | 明 何孟春《馀冬序錄摘抄》第六卷:“今世俚語:‘前人失腳,后人把滑’,即漢諺“前車覆,后車戒‘之義也。” |
升堂拜母 |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堅(jiān)子策,與瑜同年,獨(dú)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