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途易轍的成語故事
拼音gǎi tú yì zhé
基本解釋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出處清 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暫未找到成語改途易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改途易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字不易 | 《新唐書 文藝傳中 孫逖》:“而逖尤精密,張九齡視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
一定不易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今夫權衡規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胡越改容。” |
一成不易 | 《明史·歷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幾符合。故不能為一成不易之法也。” |
一改故轍 |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萬世不易 | |
三寫易字 |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
不可移易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4卷:“有所定,則知其理之確然如是,一定則不可移易,任是千勁萬勁,也動搖他不得。” |
不改其樂 |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
不易一字 | 《新唐書 王勃傳》:“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 |
不易之典 | 南朝 宋 顏延之《赭白馬賦》:“教敬不易之典,訓人必書之舉。” |
不易之論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歷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執筆,則是不易之論。” |
東西易面 | 漢 賈誼《新書 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 |
中途而廢 | 《北史·景穆十二壬傳》:“愿聞朝廷,特開運略,少復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
臨敵易將 | 《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
喬妝改扮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2回:“我今要到十里堡,喬妝改扮訪民情。” |
喬裝改扮 | 郭澄清《大刀記》第八章:“繼而又道:‘來個喬裝改扮,分散突圍。’” |
交能易作 | 春秋·齊·管仲《管子·治國》:“故先王使農、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
仆仆道途 |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策略》:“如客店必照例造報月一陳核,則仆仆道途,不勝其苦矣。” |
以暴易亂 | 南朝·宋·范曄《宦者傳論》:“雖袁紹龔行,芟夷余,然以暴易亂,亦何云及。” |
以暴易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以羊易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眾擎易舉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現在我們大家替他打算,眾擎易舉,已有個成數了,不日便可奉請開復。” |
假途滅虢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 |
公平交易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68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搶他,何罪之有!” |
再蹈覆轍 | 郭沫若《抱箭集·第二輯·曼陀羅華》:“這也是一種經驗呢,我們都是年青人,將來還有生育的機會,我們可以不再蹈覆轍了。” |
冠履倒易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馮唐易老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