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瓜沈李的成語故事
拼音fú guā shěn lǐ
基本解釋亦作“浮瓜沉李”。語出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謂以寒泉洗瓜果解渴。后因以“浮瓜沈李”代指消夏樂事。
出處語出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亦作“浮瓜沉李”。
暫未找到成語浮瓜沈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浮瓜沈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李代桃僵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
死腦瓜骨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從俗浮沉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感。 |
黃臺之瓜 |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云可,四摘抱蔓歸。’” |
腦瓜不靈 | |
虛文浮禮 |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 |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浮石沉木 | 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
漚浮泡影 | 明·張景《飛丸記·賞春話別》:“嘆世人似漚浮泡影,笑眼前繁華富貴,可能常定?” |
滾瓜爛熟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 |
弓影浮杯 | 明 劉炳《鄱城歸舟》詩:“弓影浮杯疑老病,雞聲牽夢動離愁。”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及瓜而代 |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桃李滿天下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
投桃報李 | 《詩經 大雅 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上下浮動 | |
浮光掠影 | 唐 禇亮《臨高臺》詩:“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
張冠李戴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順藤摸瓜 | 《人民日報》1982.6.30:“由此順藤摸瓜,很快破獲了這起盜竊案。”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
浮想聯翩 | 晉 陸機《文賦》:“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 |
人浮于事 | 西漢 戴圣《禮記 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
隨俗浮沉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
掠影浮光 | 《新華日報》1943.8.28:“一個正視現實的人,不會只是去強調這掠影浮光,但亦決不故意去抹煞它。” |
凡桃俗李 | 明·王冕《題墨梅圖》:“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