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消霧散的成語故事
拼音yān xiāo wù sàn
基本解釋同“煙消云散”。
出處巴金《海的夢》后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覺得暢快。在流了這么多的眼淚以后,這許多日子來的陰郁的思想都煙消霧散了。”
暫未找到成語煙消霧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煙消霧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妻離子散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
雨零星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張清、王英]殺散左哨軍兵,如摧枯拉朽的直沖進來,殺得賊兵四分五裂,七斷八續,雨零星散,亂竄奔逃。” |
骨肉離散 | 《詩經 唐風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云天霧地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還強一色。就是有點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點云天霧地。” |
雨散風流 | 清·方文《送錢而介歸攜李》詩:“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獨多……可憐一別十三載,雨散風流竟安在。” |
散帶衡門 | 《詩經·陣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
散言碎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語帶去,卻又不是勞而無功?” |
煙消云散 | 元 張養浩《天凈沙》曲:“煙消云散,一杯誰共歌歡。” |
煙波釣徒 | 《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
荒無人煙 | 穆欣《南線巡回 解放西昌之戰》:“部隊指戰員忍饑受寒,翻越高達四千二百米荒無人煙的大山。” |
浩如煙海 | 宋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摘幽隱,枝計毫厘。” |
一哄而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
拉閑散悶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五回:“拉閑散悶耍子而已。” |
一溜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五回:“那些親友聽見,就一溜煙如飛的出去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說罷了這一句,便一溜煙外面去了。” |
魂飛魄散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香消玉殞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絕,粉骨殘軀血染衣!” |
小道消息 | 巴金《探索集·小騙子》:“不用說,這些都是小道消息,不可靠。” |
魄散魂消 | 元·張鳴善《普天樂·贈妓》:“口兒甜,龐兒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
散兵游勇 |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
魄散魂飄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回:“雙手攥定了這根九環錫杖,謹照著他的腰眼骨兒,著實斷送他一下,把個孽畜打得一個星飛繚亂,魄散魂飄。” |
接續香煙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7回:“官人既然作了官,總以接續香煙為重,從此要早畢婚姻,成家立業要緊。” |
散灰扃戶 | 《舊唐書·李益傳》:“然少有癡病,而多猜忌,防閑妻妾,過為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于時。故時謂妒癡為‘李益疾’。” |
雨消云散 | 瞿秋白《赤都心史》八:“情愛呢?,可知,這甜情蜜意,禁不起——理性一閃,遲早是——雨消云散。” |
云開霧散 | 宋·陶佃《王君儀》詩:“云開霧散卻晴霽,清風淅淅無纖塵。”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歡而散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眾客咸不歡而散。” |
扯纖拉煙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回:“晁書、晁鳳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過在京中扯纖拉煙,尋常門戶罷了。” |
散馬休牛 | 《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