鶉居鷇飲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ún jū yàn yǐn
基本解釋同“鶉居鷇食”。
出處《隋書·薛道衡傳》:“鶉居鷇飲,不殊于羽族。”
暫未找到成語鶉居鷇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鶉居鷇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飲鴆止渴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霍諝傳》:“譬猶療饑于附子,止渴于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
別財異居 | 《宋史 太祖紀二》:“癸亥,詔:荊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得別財異居。” |
居功自滿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搖旗這樣的人,平時居功自滿,遇到艱難的時候又不肯同心協力,常發怨言。”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長夜之飲 |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 |
飲水思源 | 北周 庾信《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奇貨可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呂不韋列傳》:“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
茹毛飲血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
安居樂業 | 東漢 班固《漢書 貨殖傳序》:“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
居高臨下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
隱居求志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離群索居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居大不易 | 唐 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
后來居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
簞食瓢飲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不飲盜泉 | 《尸子》:“(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
飲食男女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 |
耦居無猜 | 清 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46首:“得與云、山、書、史,耦居無猜,不可謂非人生之幸。” |
居心不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卿居心不凈,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
鯨吸牛飲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四卷:“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 |
枕戈飲血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賊氛未殄,主上焦勞,凡為臣子,皆當枕戈飲血,共憤同仇。” |
居諸不息 | 南朝·梁·蕭綱《善覺寺碑銘》:“居諸不息,寒暑推移。” |
餐風飲露 | 明 王守仁《瘞旅文》:“餐風飲露,無爾饑兮。” |
蕩析離居 | 《尚書 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
野處穴居 | 《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
甌飯瓢飲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曾友于》:“汝父母皆不知,我豈惜甌飯瓢飲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