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民安的成語故事
拼音guó tài mín ān
基本解釋泰:太平。國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出處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xué)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p>
暫未找到成語國泰民安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國泰民安)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td>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td> |
一國三公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guān)于獨(dú)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td> |
一枕槐安 | 元 范康《竹葉舟》第二折:“分明是一枕槐安,怎么的倒做了兩下離愁?!?/td> |
一民同俗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xí),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td> |
一路平安 | 明 范受益《尋親記》:“大王爺,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腳輕手健?!?/td> |
萬國來朝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 |
萬民涂炭 | 《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 |
三徙成國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td> |
三陽交泰 | 《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 |
三陽開泰 | 《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薄端问贰分尽罚骸叭柦惶招挛┝肌!?/td> |
上下相安 | 《晉書·束皙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嫠纓之請,上下相安,率禮從道。” |
上醫(yī)醫(yī)國 | 《國語·晉語八》:“文子曰:‘醫(y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yī)醫(yī)國,其次疾人,固醫(yī)官也?!?/td> |
下寨安營 | |
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 《周書·李遠(yuǎn)傳》:“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粢云姹銎洳灰?,事或可濟(jì)?!?/td> |
不安于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六年》:“不安其位,宜不能久?!?/td> |
不安于室 | 《詩經(jīng) 鄴風(fēng) 凱風(fēng)序》:“衛(wèi)之淫風(fēng)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编嵭ⅲ骸安话财涫?,欲去嫁也?!?/td> |
不安其室 | 《詩經(jīng)·鄴風(fēng)·凱風(fēng)·序》:“衛(wèi)之淫風(fēng)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td> |
不安本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隨心所欲?!?/td> |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不羈之民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不識泰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qiáng),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td> |
與民休息 | 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jì)》:“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wù)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td> |
與民偕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td> |
與民同樂 | 《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td> |
與民同憂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wù)在鎮(zhèn)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與民更始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jì)》:“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jù)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