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徒倒戈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 tú dǎo gē
基本解釋前面的部隊(duì)投降敵方,反過來打自己人。
出處《尚書·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暫未找到成語前徒倒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前徒倒戈)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往無前 | 明 孫傳庭《官兵苦戰(zhàn)斬獲疏》:“曹變蛟遵臣指畫,與北兵轉(zhuǎn)戰(zhàn)沖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無前?!?/td> |
一往直前 | 陶成章《浙案紀(jì)略》第四章第二節(jié):“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td> |
一筆抹倒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何次人家為我父母立塋安葬,蓋祠奉祀,是何等恩情,豈可一筆抹倒?!?/td> |
一見傾倒 | 清·西岷山樵《<野叟曝言>序》:“先祖五世以官事過禾中,邂逅水次,一見傾倒。” |
七倒八歪 | |
七病八倒 | |
七老八倒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shí)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td> |
七顛八倒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51卷:“只當(dāng)商之季,七顛八倒,上下崩頹。” |
不倒翁 | 錢鐘書《圍城》:“可是失望、遭欺騙的情欲,被損傷的驕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豎起來,反而搖擺得利害?!?/td> |
不法之徒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1回:“而今我國(guó)大清,焉有這樣不法之徒?” |
不知起倒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五回:“你可知他一面在這里服藥,一面在那邊戕伐,碰了個(gè)不知起倒的醫(yī)生還給他服點(diǎn)燥烈之品,正是‘潑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罷了?!?/td> |
不知顛倒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天色又看看晚了?!?/td> |
不記前仇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今不記前仇,不避禍患,又來苦口相勸?!?/td> |
不識(shí)起倒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2回:“你那三個(gè)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shí)起倒?去了罷!” |
不軌之徒 | 《晉書·劉頌傳》:“雖有所犯,輕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責(zé)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zhèn)??!?/td> |
不逞之徒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年》:“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td> |
不顧前后 | 《紅樓夢(mèng)》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dāng)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td> |
與古為徒 | 戰(zhàn)國(guó)·宋·莊周《莊子·人間世》:“內(nèi)直者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td> |
丑話說在前頭 | 柳建偉《英雄時(shí)代》第23章:“丑話說在前頭,這件事誰的嘴里缺把門的,說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負(fù)。” |
專美于前 | 宋·陳亮《復(fù)杜伯高》:“左右筆力如川之方至,無使楚漢專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td> |
東倒西歪 | 元 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gè)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td>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td> |
東橫西倒 | 劉復(fù)《曉》詩:“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td> |
東歪西倒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9回:“日暮挑燈閑徙倚,郎不歸來留戀誰家里?及至歸來沉醉矣,東歪西倒扶難起?!?/td> |
東翻西倒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因先入廚房,搜尋食物,那知這廟中,竟無隔宿之糧,東翻西倒,只有一個(gè)腌菜壇?!?/td> |
東踅西倒 | 明·馮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試筆》套曲:“看俺這曲脊是腰,手顫頭搖,言語刁騷,衣履鏖糟,行動(dòng)處東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td> |
東風(fēng)壓倒西風(fēng) | 清 曹雪琴《紅樓夢(mèng)》第82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fēng)壓了西風(fēng),就是西風(fēng)壓了東風(fēng)?!?/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