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昭宋聾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比喻情況不同。
出處《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嗍构玉T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娤?。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
例子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況各國競騖于聰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將以求免,不亦難乎?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基礎信息
拼音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注音ㄓㄥˋ ㄓㄠ ㄙㄨㄥˋ ㄌㄨㄥˊ
繁體鄭炤宋聾
感情鄭昭宋聾是中性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鄭昭宋聾的意思解釋、鄭昭宋聾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震耳欲聾 |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
聾者之歌 |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并不了解其中真義。 |
臭名昭著 | 名:名聲;昭著:顯著;明顯。壞名聲誰都知道。 |
振聾發聵 |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舌敝耳聾 |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
惡跡昭著 | 昭著:顯著,明顯。惡劣的事跡十分明顯,人所共見。形容罪行嚴重。 |
裝聾作啞 | 假裝耳聾口啞。形容故意不理睬;裝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裝聾做啞”。 |
鄭重其事 | 對事物的態度認真嚴肅(鄭重:嚴肅認真)。 |
司馬昭之心 |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鄭人爭年 | 年:年齡。比喻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 |
耳聾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
班香宋艷 | 班固和宋玉均善辭賦,以富麗見稱,后以之泛稱辭賦之美者。 |
眾目昭彰 |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顯。 |
昭昭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姑公:婆婆,公公。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不癡不聾 | 人不傻,耳朵也不聾。常與“不成姑公”連用,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阿婆阿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
耳目昭彰 |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
妝聾做啞 | 假裝耳聾口啞,故意不理睬。 |
醒聵震聾 | 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
裝聾做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
昭然若揭 | 昭然:明明白白的樣子;揭:高舉。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顯。 |
杞宋無征 | 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
鄭人買履 | 履:鞋。形容有的人脫離實際;只按教條辦事。 |
跌宕昭彰 | 跌宕:放縱不拘;昭彰:昭著,明顯。指氣勢放縱不拘,文意顯明。 |
推聾裝啞 | 比喻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 |
發聾振聵 | 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也能聽到。發:開啟;振:振動;聵:耳聾。比喻言論文章等喚醒麻木糊涂的;給人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