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于儒家重喪服之制,慎終追遠,固然是緣情制禮,寄托孝思,但圣人之教亦隨時代而變改。
2.譙氏家族清明會會長、譙周第62代孫譙大德擔任祭祖儀式的主祭官,帶領大家拈香進拜、行禮獻辭,并唱誦祭文,以表達后生慎終追遠,敬祖尊親之意。
3.祭奠祖先、追遠慎終,是個人的私事;服務民眾、慎用權力,是地方政府的公事。
4.旌德紀功,前王令典;慎終追遠,列代通規。
5.至于儒家重喪服之制,慎終追遠,固然是緣情制禮,寄托孝思,但圣人之教亦隨時代而變改。造 句 網
6.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后人要“報本反始”、“慎終追遠”,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7.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8.故上天以老母慈顏現身度眾,老母身居五老之天,瑤池閭門倚望,誓愿度盡原靈,故眾生如能慎終追遠,認母歸根,即算得道。
9.‘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何解?‘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10.故上天以老母慈顏現身度眾,老母身居五老之天,瑤池閭門倚望,誓愿度盡元靈,故眾生如能慎終追遠,認母歸根,即算得道。
11.“兩岸本是同根生,共祭軒轅炎黃孫;清明思源植林樹,追遠慎終中華魂。
12.這個莊重的祭孔大典不僅激起了他“共緬先師,追遠慎終”的情懷,更把他復雜的人生感受統統調動起來。
13.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的風俗禮儀。
14.慎終追遠,天經地義;數典忘祖,天打雷劈。
15.盡孝不單是父母在世時的事,還要做到慎終追遠。
16.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7.嘉卉六醴,果餅三牲;童子俎豆,耄耋禮容;同根一脈,兩岸祭孔;共緬先師,追遠慎終。
18.曲阜市市長江成誦讀了祭孔祭文,“同根一脈,兩岸祭孔,共緬先師,追遠慎終……”誦讀完祭文后,現場參加祭孔人員全部肅立向先師三鞠躬。
19.“同根一脈,兩岸祭孔,共緬先師,追遠慎終。
20.今因四表無塵,時和歲稔,復獲拜奉舊塋,展罔極之思,饗宴故老,申追遠之懷。
21.參加者經常愿意長途跋涉好幾天,只為了前來榮耀這片土地、慶祝豐收及慎終追遠。
22.黨員干部應當帶頭文明祭奠、低碳祭掃,主動采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等方式緬懷故人,弘揚慎終追遠等優秀傳統文化。
23.為方便民眾清明節掃墓慎終追遠,*彎花蓮縣政府將發放鮮花、毛巾、手套及礦泉水等祭祀物品,分為兩階段辦理。
24.承先輩嘉言遺風,撫今思昔;繼前賢懿德亮節,慎終追遠。
25.報道說,澎湖人在冬至日,宗祠、家廟會由輪值的值年祭者,循傳統祭祖,表達慎終追遠之意,還會申報新婚、新丁等,以象征承先啟后,繼往開來。
26.南都訊國臺辦發言人楊毅在27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追遠慎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望*彎方面能夠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同意林毅夫夫婦回鄉探親,掃墓祭祖。
27.贏譽全球,虎躍龍驤追遠夢;爛漫八千里,華夏騰飛,揚威四海,鳳鳴獅舞壯堯天。
28.鏟平的是墳頭,根絕的是慎終追遠的傳統,帶來的是世道澆漓,實現的是權力再次成功地踐踏普通人的尊嚴。
29.這一獨特文化現象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觀念和靈魂不滅的鬼神信仰,反映了古代道教“長生久視”和佛教輪回報應的宗教觀念。
30.還有一些人,并不像氏族或是百姓一樣慎終追遠入土為安地找地方下葬,而是死后隨便將尸體在曠野中一丟,任憑野狗豺狼吞食。
31.可以說,作為祭祀孔子的廟宇和禮樂教化的場所,孔廟是中國文化一脈傳承、連綿不息的具體象征,更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崇德報功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
32.悠禪大師見還沒向揆得老司仔細說明姜飛雄的情況,他就追遠了,無奈只得道了句:“老司,小心!”。
33.秋風送爽,舉世歡騰,同根一脈,兩岸祭孔,共緬先師,追遠慎終,萬里神州,普天同慶,天地人和,同心同德,國泰民安,中華振興。
34.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
※ "追遠"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