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論是法相唯識學對具體心相的透徹分析,還是禪宗的“即心即佛”、天臺宗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最終都令人們趣入無我真相、破除我執虛妄。
2.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念為神一念修羅。
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大師可是要入那殺生地獄享受果報?
4.國難當頭,異域奇才項飛云橫空出世,經奇事、歷奇情,上天入地,仙神一身,飛劍問情,但求真愛,摩挲三界,唯識我心,回首處,流云飛岫,青山綠水。
5.崔正森說,唐朝時五臺山有寺廟360余座,唯識宗創始人窺基、律宗初祖道宣、七帝門師澄觀等著名高僧,都曾在五臺山傳教弘法。
6.性空教攝一切小乘,相空教攝一切大乘般若,唯識圓教攝大乘《華嚴經》、《楞伽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盤經》。
7.歐陽竟無畢生窮究佛學,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識,實集佛學之大成。
8.主人公應著某種不可預知的因緣,穿梭于修道與成佛的世界,方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宇宙真理;所謂出世與入世,所謂人生真相,盡在心念轉換的瞬間。
9.唯識學以妙觀察智明差別相,平等性智明無我,大圓鏡智明中道實相,與二諦的意義接近。
10.關于現代心理學中的人格結構,從唯識論來看,人格可以分成現實的我、理想的我和圓成實的我。
11.倒十字包含了撒旦的教義,唯我唯識,威力強大,血族的法術還把血之精華里的能量蘊藏在內,威力不容小覷。
12.天臺、賢首、唯識等等,最后的發展均是歸于凈土。
13.只獨縱橫諸際維系,況今昨來去,當唯識見圣傳杰作,鎮守廣袤堅貞,已越逾了千年嚴酷,誠數難以計量之清魂.
14.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玄奘三藏在印度曲女城辯經大會上,宣說《真唯識量》,揚大乘真義,被印度大乘行者尊稱為“摩訶耶那提婆”。
15.然而,他父親怎么也沒有想到,生長在王侯家里的窺基,后來竟成為玄奘法師的高足弟子,唯識宗的一代祖師。
※ "唯識"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