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今雖然號稱是儒教門徒億億萬,但是真正的儒教門徒已經杳無蹤跡了,老夫不過是儒教鎮守圣人經典的看書人而已。
2.他們不可能不出入,實際上在他們骨子里頭,儒教的心態還是很重的,但他又強調這不對,他要改。
3.故佛教人“見性”,儒教人“養性”,道教人“煉性”,耶教人“移性”,回教人“定性",就是要我們去習性、除稟性,方可圓滿天性。
4.這個歲末,伴著毛誕,儒教聲突然熱涌,表面看起來是因為耶教,但深究起來,實不關耶教,而關乎官方,在乎官方處事的埋汰、乏智,這恰恰是30年去毛化的結果。
5.儒教對漢人女子實施了精神上和身體上的雙重禁制,但外敵一來,大儒們卻沒有一絲保護漢人女子的能力和決心,只會將女人們當貢品去獻媚入侵外寇。
6.另外,圣龍以儒教為精神支柱,講究的是忠義節烈,主張武將死戰、文臣死節,百姓中也深受“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7.在韓國歷史上一直有一支以弘揚和實踐儒教精神為己任的儒林隊伍。
8.算數!當然算數!只要姬宗師將楊兄尸骸拋出為證,你便是儒教之主!天下儒門弟子,皆拱手聽命!
9.吳起母喪不歸,背叛儒教,殺妻求將,此大逆不道之徒,雖有小功,我魯國決計不可啟用。
10.洞經文化為“儒道釋三教的復合性文化”,進一步說,洞經是融合儒釋道三教的“儒教”,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到明清時期形成的三教合一的民俗文化。
11.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佛教,而在教義與已相背時,中國人會說,“人定勝天”。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于,經常改變信仰。林語堂?
12.春秋末,百家爭鳴,為教化量劫,應劫之人是孔丘,有教化萬民,引民出昧之責,上清圣人得之,截教化身儒教,借機傳道,后有數千年儒門教化功德,截教光大。
13.向來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所以來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嚴格地說,也不能算為真正的言志。林語堂?
14.而且中華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便是等級嚴明的宗法社會,整個國家的精英階層都是信封儒教,尊崇孔子至圣先師。
15.他依據華嚴宗圓融無礙之說,著力提倡儒釋道三教一致,認為儒教明乎仁義禮智信,忠孝君父;佛教慈悲救苦,化誘群迷;道教則寂默恬淡,無貪無愛。
16.儒教持志養氣,善勢,勢大壓人!魔宗縱欲煉魂,問心,我心無虧!而此地,只有道門一支,這說明此地是某家道門仙宗的香火道場。
17.傳承了中華傳統建筑的精髓,保持著傳統建筑融古雅、簡潔、富麗于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以大自然為皈依,推崇儒教,兼蓄道、釋,含隱蓄秀,奧僻典雅。
※ "儒教"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