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淮陰有感二首·其一”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淮南樹葉飄落孤雁高飛,殘陽斜照著野草叢生的孤城。
聽到陣陣笛聲想起遠方的朋友心中愁悶,在街市上看到天真的兒童都帶著刀。
世事如此真應該反《招隱》,我們這伙到何處續《離騷》。
以前的人受人一飯還想著酬報,何況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不感慨鬢生二毛。
注釋
落木淮南:《淮南子·說山》說:“桑葉落而長年悲。”這里吳偉業套用了唐代韓愈“淮南悲落木”(《祖席》)詩說,落木,就是樹葉飄落。
蓬蒿:蓬在這里是雜而多的意思,蒿則是蒿萊的名稱,指野草,蓬蒿連用就指叢生的野草。
天邊故舊愁聞笛:是用西晉向秀《思舊賦》序里所說的典故,這里借用來懷念抗清犧牲的老朋友,說聽到吹笛聲想起這些老朋友都叫人生愁。天邊,指遠處。
市上兒童笑帶刀:韓信早年在家鄉淮陰,有個少年對他說:你雖長得高大,好帶刀劍,其實很膽小,你不怕死就來刺我,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不計較,真的爬了過去。但這里當另有所指,指當時經過戰亂,市上帶刀的人多。
反招隱:淮南王劉安養了許多賓客,《招隱士》這篇辭賦就是賓客中稱小山者寫的,主旨是要把山里隱居的人招回來。吳偉業在這里說“反招隱”則是表白他隱居家鄉不愿出仕的本來志愿。
續離騷:《離騷》相傳是戰國時屈原的代表作,在其中表達了對世事的悲觀失望。吳偉業這時對世事也已悲觀失望,所以在這里說“續離騷”的話。
一飯猶思報:韓信早年貧窮,有個漂母(漂絮的婦女)可憐他,給他飯吃,韓信表示將來要重重報答,后來他封為楚王,賜千金給這位漂母,這就是“一飯猶思報”。
廿載恩深:吳偉業明崇禎四年(1631年)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殿試名義上是皇帝在主考,所以吳偉業要深感明思宗的恩德。從崇禎四年到這時清順治十年(1653年),已有二十二年,所以吳偉業取其成數說“廿載恩深”。二毛:人到中年后,頭發有時花白,成為黑白二色相間,古人稱之為“二毛”。
“過淮陰有感二首·其一”鑒賞
賞析
這首詩的“聞笛”用向秀山陽聞笛,懷念嵇康、呂安典。淮陰亦名山陽,但向秀聞笛的山陽在河南修武(今并入焦作市)。這里只是感慨故舊零落。
過淮陰自必想到韓信,他在年輕落魄時,常受當地少年侮辱,曾對他說:“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又說:“信能死(不怕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褲下。”韓信只得俯身出褲下,眾人皆笑信儒怯。作者用這典故,暗喻自己的應征將被人笑其懦怯,自己的心中也未始沒有悔恨茍全之意。
淮南王劉安的門客曾作《招隱士》,哀傷屈原的身世,晉人王康琚有《反招隱詩》,開頭兩句云:“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王詩的原意無貶義,意為朝市中同樣可以隱居,后來也有以“大隱在朝”諷喻士人的熱中而假清高。吳詩用的是貶義,諷刺別人,也包括自已,因為作者本志只想隱居鄉里,現在卻與本志完全相反,也不必再續《離騷》,哀屈原的心戀故國了。
末兩句由韓信欲報漂母一飯之恩,而深慚自己枉負明朝的深恩。明思宗對偉業很賞識,還曾特賜他歸里娶親。
吳偉業簡介
清代·吳偉業的簡介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 吳偉業的詩(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