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東原·泊羅陽驛”譯文及注釋
譯文
搗衣的砧聲已住,蟋蟀的叫聲急促。靜悄悄緊閉房門掩住了凄清的秋夜。心愁國事,身在異地秋愁怎樣排解。奔波勞碌,時光飛逝,常有人生如夢的感覺。仰望今夜驛站上空的明月,是它牽起我十年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深而迫切。
注釋
泊羅陽驛:泊,暫住,寄宿。驛,驛站,古時供應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羅陽,地名,故址不詳。
砧:搗洗衣服的墊石。
蛩韻切:蟋蟀的叫聲急促。蛩,蟋蟀。
鳳闕:原為漢代的宮闕名,后用為皇宮的通稱。這里指京城,朝廷。
雁堞:堞,城墻上的矮墻,雁堞即城墻上雁陣狀的墻垛。這里代指城池。
秋夢蝴蝶:用莊周夢蝶的典故,說明作者人生如夢的感覺。
郵亭:即驛站。
“慶東原·泊羅陽驛”鑒賞
賞析
這首小令寫秋夜寄居驛站時的感觸和情思。小令以物動顯景靜,以景靜襯心亂,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游子脈脈不忘的鄉(xiāng)情。全曲清麗靜謐,意境深邃。
起首兩句沒有直接寫秋,卻通過兩種秋聲給人營造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氛圍。古代婦女為給丈夫及家人裁制冬衣,常在秋天搗衣。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個“語碼”,不僅點明季節(jié),同時也給人許多聯(lián)想,杜甫“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興八首》其一)便是如此。“砧聲住”,砧聲已停,說明婦女們已回家歇息,已近夜深。“蛩韻切”,蛩鳴常用來指代秋聲,蟋蟀的叫聲越發(fā)凄切,使人更感哀愁。此刻,只有因思鄉(xiāng)而未眠之人,才會注意蟋蟀的叫聲,在他聽來,這叫聲使自己更加愁腸百結。人聲消歇,蟲聲漸響,這兩種聲音一停一起,襯托出深夜的空寂無聲。作者旅途寂寞,獨坐驛館,“門掩”二字突出孤寂之感。
接下來作者連用三個秋字開頭的排比句,將他告別帝都踏上歸程時的滿腹幽怨傾瀉而出,言說自己愁腸百結,難以釋懷。“秋心鳳闕”,利用巧妙的拆字法,點明自己心憂朝廷。“秋心”即為“愁”字,此處愁鳳闕,是指自己雖身處異地,但卻擔心國事。下旬“秋愁雁堞”與“愁鳳闕”意義相近,均指國事多艱,邊防堪憂。“秋夢蝴蝶”用莊周夢蝶典故,表達作者的人生如夢之感。詩人為功名生計四處奔走,多年坎坷,但卻一無所獲,恍如一夢。在科舉和仕途失敗者的隊伍中,這是一種普遍心態(tài)。結尾二句讀之令人腸斷,詩人將自己的漂泊之感,思鄉(xiāng)之心都寄與一輪明月,看似平淡,實則感慨良深,情感容量極為豐富。
創(chuàng)作背景
在元代,文人們大多仕進無門,為了生計,許多人不得不奔走于外,或求為小吏,或作為清客,長期不能歸家。十年來,作者經(jīng)過多年世間的陶冶磨煉,將對故鄉(xiāng)山水的懷想,對親人的無窮思念,孩提時的憧憬,成長后的奮發(fā)等都化為珍貴的記憶,深藏于腦際,而此時卻在這小小郵亭(即驛站)里,在一輪秋月的牽動下,一起涌上心頭,創(chuàng)作出這首小令。
趙善慶簡介
元代·趙善慶的簡介

趙善慶(?-1345年后),元代文學家。一作趙孟慶,字文賢,一作文寶,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縣)人。《錄鬼簿》說他「善卜術,任陰陽學正」。著雜劇《教女兵》、《村學堂》八種,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譜》稱其曲「如藍田美玉」。
...〔? 趙善慶的詩(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