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
詞語解釋
得失
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敗。
例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英gain and loss; success and failure acquire and lose;
利弊;好處和壞處。
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英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翻譯
- 英語 gains and losses, success and failure, merits and demerits
- 法語 gain ou perte, succès raison et tort
引證解釋
得與失。猶成敗。
引《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注:“明主得,闇主失。”
《<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fēng)其上。”
宋?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jì)年序》:“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觀前世行事得失以為龜鑑。”得與失。指利弊。
引唐?韓愈 《禘祫議》:“如以為猶或可疑,乞召臣對,面陳得失,庶有發(fā)明。”
明?文徵明 《戴先生傳》:“浙 中海塘為患,有 韓參議 者,從先生訪水利得失,先生條刺利害興廢。”得與失。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
引晉?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心遺得失,情不依世。”
宋?張元干 《水調(diào)歌頭》詞:“坐見如云秋稼,莫問雞蟲得失,鴻鵠下翩翩。”
楊朔 《英雄時代》:“一個人要是自私,處處專考慮個人的利害,個人的得失,個人的生死,那他就會前怕狼、后怕虎,樹葉掉下來也怕砸了腦袋,永遠也不會變成英雄。”得與失。特指贏利與虧本。
引《列子·力命》:“然農(nóng)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敗。”
得與失。指是非曲直;正確與錯誤。
引唐?劉知幾 《史通·稱謂》:“晉?世臣子黨附君親,嫉彼亂 華,比諸羣盜,此皆茍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懷愛憎,無以定其得失。”
宋?梅堯臣 《答宣闐司理》詩:“《風(fēng)》《賦》義趣深,《傳》訓(xùn)或得失。”得與失。指好壞,優(yōu)劣。
引《漢書·宣帝紀(jì)》:“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杜甫 《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魯迅 《別諸弟》詩之三:“我有一言應(yīng)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偏指失,過失。
引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應(yīng)首過,問 子敬 :‘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子敬 云:‘不覺有餘事,唯憶與 郗 家離婚。’”徐震堮 校箋:“異同得失乃偶辭偏義之例,異同與得失各為一詞,此處專著后者;而得失一詞中,又專取一失字。”
《南史·齊紀(jì)下·廢帝東昏侯》:“帝小有得失, 潘 則與杖。”
國語辭典
得失
是非成敗。
引《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十余萬言。」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人生寄于太虛之中,其間榮悴悲歡,得失聚散,彼死此生,變形換殼,如夢一場。」利弊、適當(dāng)和不適當(dāng)。
引《漢書·卷八·宣帝紀(jì)》:「高材好學(xué),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舉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標(biāo)勸戒。」
網(wǎng)絡(luò)解釋
得失
得失,漢語詞匯。
拼音:dé shī
指成敗;利害;短長;優(yōu)劣。
見杜甫《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