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嫡:古代正妻所生擁有繼承權的長子。后:后代,指有繼承權的嫡長子。嗣、續:都是繼承的意思。
祭祀烝嘗:指祭祀供奉神靈和祖先的儀式有烝祭和嘗祭等。秋天的祭祀儀式稱嘗,冬天的祭祀儀式稱烝。
稽(qǐ)顙(sǎng)再拜,悚懼恐惶:指行跪拜大禮的時候,心情要惶恐敬慎,極度虔誠。
稽顙:古代屈膝下拜以額觸地的一種跪拜禮,多用在居父母之喪拜謝賓客時,表示極度的哀痛。顙,額頭。
【翻譯】
繼承先業的子孫們,應該按時祭祀以求得祖先和上天的庇佑。
跪著磕頭要按照規矩,心情要悲痛虔誠不失禮儀。
【解讀】
古人將祭祀文化視為中國正統禮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于久遠的原始時代。處在蒙昧時代的先民們不通曉星辰變化的奧秘,畏懼自然災害的威力,不理解死生演變的規律,所以向天、地、人大行祭祀之禮,以表敬上崇拜之心,以示祈求護佑之意。歷史上對祭祀文化的記載最早見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據文獻資料顯示,祭祀的對象包括天、地、諸神明、先圣哲人、祖先,這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三皇五帝、二十八宿、五岳、至圣先師孔子、亞圣孟子、關帝、媽祖等。
既然祭祀是為了表達敬意,祈求護佑,當然不能空手獻祭,要有祭禮。古人獻給天地神明的祭禮大致有這樣幾類:其一為“犧牲”,也就是牲畜,一般有“三牲”“五牲”的區別。三牲指的是豬、牛、羊,而五牲則再加上馬和犬。其二為“粢盛”,也就是糧食五谷,有時候也會獻上果蔬,或者是酒。其三為“玉帛”,也就是各種珍貴的玉器及皮帛。其四為“血”,古人覺得血是有靈魂的,擁有神奇的力量,應該當做珍貴的祭品獻給天地神明。
除了以上四種祭品外,古人還使用過“人祭”,也就是將活人當做祭品。歷史上最黑暗殘暴的“人祭”出現在商代,人祭時手段非常殘忍,充斥著大量的肉體摧殘,而這些恐怖的祭祀場景經由商代卜辭被記錄流傳下來,讓后世之人了解了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血腥的一面,也讓世人明白了在神圣的祭祀崇拜背后,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犧牲。
古代祭祀時要行叩拜大禮,所謂“拜”,即雙手作揖、雙膝跪地,上身匍匐于地下;而“叩”,則是指頭輕觸地面。在《周禮·春官·太祝》中有這樣的文字:“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九拜之中,稽首等級最高,分量最重,它要求拜者雙膝跪地,雙手著地匍匐,并停留一段時間。祭祀當用稽首禮,此外,卑下對尊上行禮時也要行此大禮。第二重的是頓首,它的動作與稽首一樣,但不需停留太長時間,一頓即可。一般平輩之間行此禮。再次就是空首,也就是引頭至手即可,動作幅度較之前兩者最小。平輩之間一般多用此禮。三“正拜”之后,剩余六拜都是正拜的變異形式,它們動作各有不同,適用于各種情形。其中,肅拜,也就是軍禮,俯身即可,這是因為軍人常常身披盔甲,不便行大禮,便以肅禮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