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高冠陪輦:衛士陪侍護衛皇帝。高冠,指衛士。輦,古代天子所乘坐的車。
驅轂:乘車上朝,即駕車。轂,指車輪中心的圓木,常代指車輪,其中間有孔,用以插入車軸。振:振動。纓:帽子系帶。?
祿:指因官爵而得到的財富(爵祿),或指因公職而得到的財富(俸祿)。《尚書·畢命》:“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侈富:豪富。
車駕肥輕:車駕華麗輕快。肥輕:“肥馬輕裘”的略稱,指坐著由肥壯的馬拉的車,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袍。《論語·雍也》:“乘肥馬,衣輕裘。”
策功:記功。茂:勸勉,鼓勵。實:這里指功業。勒:刻。銘:碑。
【翻譯】
戴著高大帽子的群臣們陪著天子的車輦,駕著車馬,看那車輪滾滾,帽纓飄揚,好不威風。
他們的子孫世代領受俸祿,生活得奢侈豪富,乘著肥壯的馬拉的車,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裘。
他們的功德被記在簡史上,用來勉勵他們的功績,還有的立碑刻銘,來彰顯他們的功業。
【解讀】
此小節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了古代功成名就的官員所擁有的顯耀地位,庇蔭后世子孫的強大權勢,以及名垂千古的赫赫聲望。
那古人通過什么來突顯官員們身份地位的與眾不同呢?根據文義理解,就是要在衣著穿戴上有所區別,即帶上高高的帽子,系上飄逸的纓帶。戴帽子這一點非常重要,古人非常重視佩戴頭冠,因為這是禮法的要求,關乎一個人的尊嚴,所以有時候,古人寧愿丟掉性命,也不能丟掉頭冠。
比如《左傳》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據說孔子的學生子路是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公元前480年,孔悝卷入了衛太子反叛的亂局中,子路聽聞后趕來保護孔悝,在亂戰中寡不敵眾,胸口中箭倒地,頭冠也因纓帶被砍斷而散在一旁。子路撐著一口氣,緩緩說道:“君子不能頭冠不正、衣冠不整地死去。”說話間,他用盡氣力扶正了頭冠,重新系上了纓帶,整理好衣服,然后從容死去。
除了頭冠,古人所乘坐的馬車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古代的馬車是連用的,有車必有馬,駕兩匹馬為駢,駕三匹馬為驂,駕四匹馬為駟,一般來說,四駕的馬車是最快的,所以才有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成語。如果一個人乘坐的馬車講究,馬高大肥壯,車雕飾華美,而乘車之人面容整潔,輕裘裹身,那其顯貴身份就不言自明了。
人求富貴,絕不僅限于一代,幾乎人人都希望子孫后代世世可享富貴,中國古代的封爵世襲制給了人們這樣的機會。按照世襲制的規定,爵位與封邑都是可以世襲的,理論上說,只要子子孫孫無窮匱,權力與財富便也是無窮匱的。不過實際上,下一代在承襲前代爵位時往往要降一級,到了下一代再降一級,而對于這些后代來說,承襲爵位是一回事,能否憑借自身的努力再得封賞就要另當別論了。因此,即便是威武顯赫的家族,傳承幾代后也往往不復初時的榮光。
“立碑”和“刻銘”是古代為表彰文臣武將的功績而常采用的手法。立碑的傳統始于漢代,往往是將一個人的生平功過撰于一塊石碑之上,以供后人評判。但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無字碑,例如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則天就立有無字碑,比較權威的理由就是武則天認為她的是非功過該由后人評說。此外,南宋權臣秦檜的碑上也沒有撰字,史傳這是因為人們羞于為這個構陷忠臣的奸宦撰寫碑文。與立碑相比,刻銘出現得更早,迄今為止,很多出土的商代金屬器皿上都刻有銘文,這些銘文反映了商代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經濟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