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柰(nài):即沙果,也被稱作花紅,形似蘋果,但比蘋果小。沙果樹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白色花,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
重:尊尚。
芥:種子可以研磨成芥末,作調味品。姜:調味品,有辛辣味。
鱗潛:魚兒在水中游。魚有鱗片,故以鱗代指魚類。潛,水中潛游。《詩經·周頌·潛》:“猗與漆沮,潛有多魚。”
羽翔:鳥兒在天空中飛翔。鳥兒的翅膀為羽毛,故以羽代指鳥。
【翻譯】
水果里最珍貴的是李子和沙果,日常飲食的蔬菜離不開芥菜和生姜。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魚兒在水中游玩,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解讀】
我們的民族自誕生以來就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所食所用都是這片大地所賜,所見所聞皆為這方山水之風情,可以說,我們的祖先與自然相處得還是非常和諧的,他們既從自然界獲取食物,又中獲得知識,發現現象和探索規律。
當然,大自然并不僅僅給予人們食物,它也提供毒物。所以,并不是地上生長的所有東西都可以食用,有些東西并不是好不好吃,而是根本就不能吃。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人物——神農氏,相傳他遍嘗百草,親身嘗試每一種食物的毒性,然后將這些珍貴的經驗廣而告之。于是,人們識得了無害的草木,并選出其中優異的物種加以種植,自此,中國的農業誕生了。
除了毒物,大自然的另一種破壞力量隱藏在江河湖泊之中——水一旦肆虐起來,就會形成可怕的水患。相傳在堯舜時期,黃河就曾經多次決口,泛濫成災,鯀和他的兒子禹先后負責治水工作。特別是禹,他采用疏導的方法,打通了原本堵塞的河道,將河水引向了大海,治水成功。
古人就是這樣,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發現著新事物,探索著新規律,更好地認知這世界,更好地生活。
豐富多彩的文獻資料往往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中華大地的廣博、地質形態的豐富、動植物種的繁盛以及古人強大的認知和探索能力,而《山海經》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了中國古代自然人文科學發現的文集。
《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在記錄山水的同時,將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宗教、醫藥、科技、民族民俗文化等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使這些珍貴的資料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此書神話色彩濃郁,記載了很多奇禽異獸,例如翱翔于天際的五彩“鳳凰”、赤紅“盛遇”;虎踞于地面的猛獸“窮奇”、吉獸“天狗”;暢游于水中的蛇尾“虎蛟”、鳥首“旋龜”。此外,還有造人的“女媧”、逐日的“夸父”以及能歌善舞的“帝江”等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