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寒來暑往:《周易·系辭上》:“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則歲成焉。”秋收冬藏:《管子·形勢解》:“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jié)也。”《墨子·三辯》:“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
閏余成歲:指古代歷法用閏月、閏日來調整年歲。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陽歷將一年定為365天,多出的時間約每4年積累成1天,加在二月里,有365天的年份稱為平年,有366天的年份稱為閏年;陰歷(也叫農歷)將一年定為354天或355天,多出的時間約每3年積累成一個月,加在一年中,稱“閏”,而多出的一個月稱“閏月”。《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律呂:指古代用于校正樂律的器具,共十二管,以竹管或金屬管制成,陰陽各六個。其中六種陽調稱為律,指的是表示單數的黃鐘、太簇、姑洗、蕤(ruí)賓、夷則、元射這六個管;六種陰調稱為呂,指的是表示雙數的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這六個管。十二律對應12個月。古人認為律呂可以調和陰陽節(jié)令。《漢書·律歷志》:“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呂,一作“召”。
調陽:指用律呂調陰陽,能使時序不紊亂。
騰:上升。致:招致,引起。
結:聚,合,凝。《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翻譯】
一年四季寒暑循環(huán)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回;秋天收割莊稼,冬天儲藏食物。
歷法紀年,用閏日閏月來調整,六律六呂,用來調節(jié)時序和陰陽。 (積累閏余合并成一個月,放到閏年中;用六律和六呂調節(jié)陰陽,時序就不會紊亂。)
云氣蒸騰,上升遇到冷空氣就會凝結成雨,夜露凝聚,露水遇到寒冷天氣就凝結成霜。
【解讀】
古人非常聰明,他們在進化中懂得了春、夏、秋、冬的更替,掌握了天文歷法的演算,觀察到了水元素在自然界循環(huán)中所呈現出的液、固、汽等不同的形態(tài)以及轉化規(guī)律。這種智慧的萌生經歷了漫長的時期,人們每掌握一條規(guī)律可能都要重復、再重復地去領悟。由于這個過程聽上去枯燥而又乏味,因此人們寧愿相信這些偉大的發(fā)現都是上天的啟示,是天神的庇佑。于是,一個純粹靠臆想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形態(tài)——神話世界便出現了。
在這個世界里,天神們各司其職,神仙的輪值和他們對樂器的把玩,造就了四季的更替,而霧雨霜云則更是隨上天的心意而變化萬千。
春歸,春神句芒駕著龍翱翔于天際,所行之處萬物復蘇;夏臨,夏神祝融駕著龍之第五子狻猊風風火火出行,蒸騰大地;秋至,住在“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的山中的秋神蓐收,目及眼前的晚霞,心系天下豐盈;冬回,冬神玄冥怒吼著揮起凜冽寒風,霜結雪舞。
女媧發(fā)明了簧管樂器,伏羲創(chuàng)造了琴弦樂器,而人類循著上古神仙的足跡,又唱又跳,又吹又彈地走出了一條美妙的音樂之路,甚至用這天賜之樂來定義天時。
正因為如此,渴望降雨的人們才會虔誠地向蒼天祈禱,以求眾神的回應。傳言商湯滅夏之后,正準備恢復生產,休養(yǎng)生息,可天降大旱,一連七年滴雨不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商湯削去頭發(fā),剪掉指甲,跪在柴堆之上,欲自焚以謝蒼天。
就在這時,風起云動,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瀉而下。人們欣喜至極,在雨中載歌載舞,敬謝上天。
現在人們知道,根本沒有神仙世界,只有“天道有常”,天有四季、天有時序、天有雨霜,一切都只是自然規(guī)律。
中國的祖先們非常善于研究時序,他們制定出了龐大而系統的時序體系——二十四節(jié)氣,用以指導生活生產。
二十四節(jié)氣體系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創(chuàng)制完備了,它的產生與太陽有關,它根據一年中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成了24等份。以太陽直射赤道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每前進15度,便為一個節(jié)氣,而每一節(jié)氣都代表著不同季節(jié)的溫度、降水等氣候。
二十四節(jié)氣并不難記,一首二十四節(jié)氣歌便將其囊括其中:
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連,
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