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注釋】
玄黃:天地的顏色。玄為天色,黃為地色。為了押韻,《千字文》改作“天地玄黃”。《周易·坤卦》:“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雜,配合,組合。唐代柳宗元《天說》有云:“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玄,接近黑色的深青色。
宇宙:指整個時間和空間,又指天地。《淮南子》:“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就是說,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沒有邊際、不可窮盡的。
洪荒:指天地初開時候的蒙昧狀況。洪,大。荒,遠,邊遠。
盈:滿。《禮記·禮運》中有“三月而盈”,謂月光圓滿,指月亮而言。
昃:傾斜,這里指每日過午,太陽就會西斜。《說文》中有“日在西方時側也”,指太陽而言。辰:即星辰,古人對日、月、星等所有星體的通稱。
宿:即星宿,古人將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稱為宿,如二十八星宿。列張:排列分布。
【翻譯】
天是深青色的,地是灰黃色的,宇宙形成之初是無邊無際的混沌狀態。
太陽東升西落,月亮圓了又缺,滿天的星辰有序地布滿在無邊的空中。
【解讀】
《千字文》是一本神奇的啟蒙讀物,它的神奇就在于千字之間,包羅萬象,天文地理,教育倫理,無所不有,而這一篇浩浩湯湯的恢弘篇章的源頭,就是最初的那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從這句話不難看出,中國古代學者對于世界本源很早就生成了一種原始樸素的認知,他們認為天地最初是一片混沌蒙昧的狀態,有太陽、月亮、星辰漫布其間。但是,抽象的描述并不生動,于是古人便創造出了一個鮮活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
傳說,最初的宇宙是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黑暗,還沉睡著一個巨人盤古。一萬八千年后,盤古蘇醒了,他伸展了一下筋骨,結果把雞蛋撐成了兩半,而后,他不住地揮舞手臂,不停地踢踹雙腿,將黑暗滌清,使混沌分離,天地由此誕生了。
盤古就這樣腳踩大地、雙臂托天,不眠不休地撐著天地,轉眼度過了一萬八千年,隨著盤古長成身高九萬里的巨人,天地也遙隔了九萬里。盤古太累了,他倒在地上,一睡不醒。
他死后,頭、腳、身軀、左臂、右臂分別化作了東山、西山、中山、南山和北山,每座山支撐天的一角,確定了大地的中心和四方;左眼和右眼分別化作了太陽和月亮,而頭發則化作滿天星辰。他的肌肉、筋脈、血液、骨骼、汗毛與汗水都化作了大地、山川、江河、礦脈、萬物生靈。
隨著時代的進步,今天的人們普遍認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太陽、月亮還有漫天繁星,不過都是大爆炸的產物。
古時候的中外天文學家為了觀測天象和研究星球運行軌跡,專門劃分了星區,從而將雜亂地散布于天空的繁星歸納成了條理清晰的體系。西方天文學家更是引入了星座的概念,并將其作為劃分星空的標準。
盡管星座文化在國際上頗為盛行,但中國實際上有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根據這套體系,天空被分為四象,即東、南、西、北,分別由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位星神掌管。每一象有七宿,四象共計二十八宿;每一宿都由數量不等的恒星組合而成,恒星數量少則兩三顆,多則數十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