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民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mín chún sú hòu民淳俗厚 | 民風質樸敦厚。 | 明·宋濂《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鄒、魯,必張氏之化也歟!” |
wù guó yāng mín誤國殃民 | 給國家人民帶來禍害。 | 明·楊繼盛《請誅賊臣疏》:“臣觀大學士嚴嵩,盜權竊柄,誤國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賊乎。” |
wù guó tiǎn mín誤國殄民 | 殄:滅絕。讓國家受害,人民遭殃。 |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貪繆之柏,誤國殄民,逐之已晚。” |
píng yì jìn mín平易近民 | 見“平易近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guó fù mín qiáng國富民強 | 國家富足;人民強健。 | 漢 趙曄《吳越春秋》:“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
tú dú shēng mín荼毒生民 | 荼毒:毒害,殘害。指殘害人民。 | 唐·李華《吊古戰場文》:“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民,萬里朱殷。” |
shè jì shēng mín社稷生民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國家。指國家與人民。 | 傅抱石《鄭板橋集前言》:“何與于社稷生民之計,三百篇之旨哉?” |
mín yuàn fèi téng民怨沸騰 | 人民的怨聲就象開水在翻滾一樣。形容人民對腐敗黑暗的反動統治怨恨到了極點。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十卷:“王荊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騰。” |
guó fù mín ān國富民安 | 國家富強,人民安定。 | 《漢書·刑法志》:“至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
huà mín yì sú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而遠者懷之。” |
mín shēng tú tàn民生涂炭 | 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 《尚書 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晉書 苻丕載記》:“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涂炭。” |
yǔ mín xié lè與民偕樂 | 君王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 |
yú mín rùn guó于民潤國 | 潤:滋益,有利。對人民對國家都有好處。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絲,損人利己;蠶腹有絲,于民潤國。” |
yǔ mín tóng yōu與民同憂 | 憂:憂患。與人民共憂患。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rǔ guó yāng mín辱國殃民 | 使國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國殄民”。 | 《古今小說 木綿庵鄭虎臣報冤》:“韓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趙愚丞相,罷黜道學諸臣,輕開邊釁,辱國殃民。” |
mín xīn bù yī民心不壹 | 人民的心意不一致。 | 《左傳 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 |
wù fù mín kāng物阜民康 | 物產豐富,人民安康。 | 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大明御極,遠紹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
ān mín gào shì安民告示 | 安:安定;告示:布告。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會變亂后;為安定民心所發布的文告。②現借指把要辦的事或問題預先通知下來;讓大家有所準備。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25回:“李秀成全不費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復汝寧、饒州各郡縣。” |
yù guó zú mín裕國足民 | 裕:富饒。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 明·張居正《答應天巡撫論大政大典》:“且此項錢糧,貯積甚多,將來裕國足民,更不外索。” |
mín ān wù fù民安物阜 | 阜:多。社會安定,物資豐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 明 朱有燉《靈芝慶壽》第一折:“皆因中國雨順風調,民安物阜。” |
mín qíng wù lǐ民情物理 | 人情事理。 | 清·錢泳《履園叢話·廿一經》:“民情物理之隱微,無不了如指掌。” |
wù fù mín xī物阜民熙 | 阜:豐富;熙:吉祥。物產豐富,人民幸福。 |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二折:“我則待罷刀兵,安社稷,則要的物阜民熙,則俺這為臣子要當竭力。” |
dì guǎng mín xī地廣民稀 | 廣:寬闊;稀:稀少。指土地廣大,人煙稀少。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
mín xī wù fù民熙物阜 | 人民安樂,物產富饒。形容升平景象。 | 明·楊柔勝《玉環記·延賞慶壽》:“民熙物阜歲時豐,三邊烽火息,四海受恩隆。” |
mín kùn guó pín民困國貧 | 人民困苦,國家貧窮。 | 《宋史·河渠志》:“當此天災歲旱,民困國貧之際,不量人力,不順天時,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
mín shēng diāo bì民生凋敝 | 民生:人民的生計;凋敝:破落;衰敗。形容社會經濟衰敗;人民生活困苦。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民用凋敝,奸宄不禁。” |
mín hé nián rěn民和年稔 | 猶言民樂年豐。 | 《后漢書·孝桓帝紀》:“幸賴股肱御侮之助,殘丑消蕩,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邇洽同。” |
zūn zhǔ zé mín尊主澤民 | 尊崇君主,澤惠生民。 | 宋·蘇軾《與李公擇書》之十一:“雖懷坎壈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 |
lí mín bǎi xìng黎民百姓 | 指普通老百姓。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勛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
shí wéi mín tiān食為民天 | 謂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東西。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
huà wài zhī mín化外之民 | 化:開化;民:民眾。文明地區以外的民眾,即沒有開化的民眾。舊時統治階級的偏見,指中國教化達不到、法律管不著的少數民族。 | 《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píng mín bǎi xìng平民百姓 | 指普通百姓。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個平民百姓,還造得許多惡業否?” |
shì mín rú zǐ視民如子 | 形容帝王、官吏愛護百姓。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年》:“吳光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將用之也。” |
mín shēng zài qín民生在勤 | 人民的生計在于勤勞。 | 《左傳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而不匱。” |
jiě mín dào xuán解民倒懸 | 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懼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氣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cán mín yǐ chěng殘民以逞 | 殘:殘害;逞:稱愿,滿足某種心愿。以殘害人民來達到罪惡目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二年》:“《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 |
quán mín jiē bīng全民皆兵 | 謂把能參加戰斗的人民全都武裝起來,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 | 王朔《癡人》:“我知道這種勾當已發展到五花八門、全民皆兵的程度。” |
tǐ guó ān mín體國安民 | 體:劃分;國:國家。治理國家,安定民眾。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德宗》:“柳考當日戶口虛盈之數,而晏體國安民之心,不可沒矣。” |
wù fù mín ān物阜民安 | 阜:豐富。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 |
wú yè yóu mín無業游民 | 沒有固定職業、住所而到處流浪的人。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他說這班都是無業游民,往往有打個半死的。” |
jìng shòu mín shí敬授民時 | 見“敬授人時”。 | 南朝·梁·梁元帝《慶東耕啟》:“伏惟陛下,敬授民時,造幄籍圃。” |
jìng tiān ài mín敬天愛民 | 敬奉天命,愛護百姓。 | 明·無名氏《下西洋》第一折:“方今圣人在位,圣智神聰,敬天愛民,豁達大度。” |
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王法對于王子、平民是一樣的。 |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眾人都道說那里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奸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嗎。” |
guó tài mín ān國泰民安 | 泰:太平。國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
mín wú jiào lèi民無噍類 | 噍類:指能吃東西的動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沒有活路了。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 |
ān guó fù mín安國富民 | 使國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 《漢書 汲黯傳》:“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 |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 | 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mín guì jūn qīng民貴君輕 |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這是民本思想。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rǔ guó tiǎn mín辱國殄民 | 見“辱國殃民”。 | 明·劉基《春秋明經》:“他日西鄙之伐,辱國殄民,果誰之所致乎!” |
tiān wú èr rì,mín wú èr zhǔ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 日:太陽。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王。 | 《元史·太祖本紀》:“吾聞東方有稱帝者,天無二日,民豈有二主耶?” |
yōu guó āi mín憂國哀民 | 憂慮國事,體恤百姓。 | 漢·王符《潛夫論·救邊》:“會坐朝堂,則無憂國哀民懇惻之誠,茍轉相顧望,莫肯違止。” |
wèi mín qǐng mìng為民請命 | 請命:請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權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guó kùn mín qióng國困民窮 | 困:貧困。指國家貧困,人們窮苦。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我想到我國的上層社會,雖然國困民窮,卻非外國貨不買的情形,不禁使我面紅耳赤。” |
mín bù ān zhěn民不安枕 | 安:安穩。人民不能安心睡覺。形容生活極不穩定。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3回:“被他這一鬧,卻鬧得人心皇皇,民不安枕了。” |
wú fāng zhī mín無方之民 | 古謂不知禮法的人。 | 西漢·戴圣《禮記·經解》:“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 |
yōu guó yōu mín憂國憂民 | 為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而擔憂。 | 《戰國策·齊策》:“寡人憂國愛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
dù guó hào mín蠹國耗民 | 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如是我聞一》:“彼募化亦謀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織為蠹國耗民,彼不耕不織而蠹國耗民者,獨僧尼耶?” |
jí lì huǎn mín急吏緩民 | 對官員嚴格,對百姓寬和。 | 宋·蘇舜欽《論五事》:“急吏緩民,則吏不可縱,政之大功也。” |
shǐ mín yǐ shí使民以時 | 時:農時。執政者要按照農時使用民力。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fá zuì diào mín伐罪吊民 | 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 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吊民,一匡靖亂。” |
jié yòng yù mín節用裕民 | 節約用度,使人民過富裕的生活。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shēng mín tú tàn生民涂炭 | 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六十一回:“今國君無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無不思叛,正天之欲絕殷商也。” |
mín zhī mín gāo民脂民膏 | 脂、膏:動植物體內的油質。比喻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物質財富。 | 五代 孟昶《戒石文》:“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
mín qióng cái jìn民窮財盡 | 人民窮困,國家財富也消耗完了。 | 《京本通俗小說 拗相公》:“況且民窮財盡,百姓饔餐不飽,沒閑錢去養馬騾。” |
qǔ mín yù guǎng取民愈廣 | 攫取民眾的財貨,勞力越多.。 | |
guān xīn mín mò關心民瘼 | 瘼:疾,疾苦。關心群眾的疾苦。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非得關心民瘼之員,竭力撫循,不足以資補救。” |
xiāng guī mín yuē鄉規民約 | 指由當地村民共同制定并要求共同遵守的規約。 | |
guó lì mín fú國利民福 | 利:利益。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回:“如車有轍,如舟有舵,無旁撓,無中阻,以專趨國利民福之一途。”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過。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
rén mín ài wù仁民愛物 | 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 《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fèi cái láo mín費財勞民 | 耗費財物,勞苦百姓。《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誠費財勞民以為無功,又從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誠費財勞民以為無功,又從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
bǎo guó ān mín保國安民 | 保衛國家,使人民安居樂業。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若以禮幣請他,拜為上將,可以掃清水寨,殄滅狂徒,保國安民。” |
jiù mín shuǐ huǒ救民水火 | 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熱。從水深火熱中拯救老百姓。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 |
cán mín hài wù殘民害物 | 殘:傷害。摧殘百姓,損害財物。 | 宋 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州以趣辦財賦為急,縣有殘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問。” |
mín fù guó qiáng民富國強 | 人民富裕,國家強盛。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越主內實府庫,墾其田疇,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
mín wéi bāng běn民惟邦本 | 惟:乃,是;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 《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jiù shì jì mín救世濟民 | 挽救天下,拯濟百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八回:“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 |
dù guó hài mín蠹國害民 | 蠹:損害。危害國家,殘害人民。 | 《京本通俗小說 拗相公》:“陰司以兒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專一任性執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國害民,怨氣騰天。” |
wèi mín chú huàn為民除患 | 為:替。替老百姓鏟除禍害。 | 南朝·宋·劉彧《與諸方鎮及諸大臣詔》:“為民除患,兄弟無復多人,彌應思吊不咸,益相親信。” |
rén mín chéng guō人民城郭 | 城郭:城墻。城郭還是舊有的,可人都不是原來的。感嘆事態變遷,物是人非。 | 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
mín bǎo yú xìn民保于信 | 指執政的人有信還要有義,才能受到人民擁護。 | 《左傳·定公十四年》:“諺曰:‘民保于信。’吾以信義也。” |
wèi tiān xù mín畏天恤民 | 畏:敬畏;恤:周濟。敬畏上天,憐愛下民。 | 宋·朱熹《辭免進職奏狀》:“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誠,而圣訓丁寧又無非惻怛焦勞之實。” |
mín bù kān mìng民不堪命 | 民眾負擔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二年》:“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 |
huò guó wù mín禍國誤民 | 禍:禍害;誤:誤導,耽誤。指危害國家,誤導人民。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 |
zhī shēng zhī mín知生之民 | 知生:求生存。指在與自然界斗爭中求生存的遠古人民。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
guān bèng mín fǎn官偪民反 | 見“官逼民反”。 | |
láo mín dòng zhòng勞民動眾 | 動用眾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紀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須。” |
mín yīn cái fù民殷財阜 | 殷:殷實,富足;阜:豐富。民眾富足,物產豐饒。 | 漢·揚雄《法言·孝至》:“君人者務在殷民阜財,明道信義。” |
shì mín rú shāng視民如傷 | 把百姓當作有傷病的人一樣照顧。舊時形容在位者關懷人民。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元年》:“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 |
mín wéi bāng běn民為邦本 | 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 春秋·魯·孔丘《論語·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yǔ mín tóng lè與民同樂 |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后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 《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shuǐ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過。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zhèng huāng mín bì政荒民弊 | 荒:荒廢,荒亂;弊:勞困,困疲。政治荒亂,百姓困疲。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君賢臣忠,國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懼,臣何敢言盛。” |
tǐ chá mín qíng體察民情 | 體察:考查,觀察。考察民間生活生產情況。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上命差來此處歇馬,體察民情。” |
bù jī zhī mín不羈之民 | 羈:束縛;民:百姓。不受束縛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眾。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mǐ dào ān mín弭盜安民 | 弭:平息;安:穩定。平息盜賊,穩定民生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像這盜賊橫行,全不肯講究一個弭盜安民的良法。” |
yì guó lì mín益國利民 | 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利。 | 《周書·文帝紀下》:“參考變通,可以益國利民便時適治者,為二十四新制。” |
wù guó hài mín誤國害民 | 讓國家受害,人民遭殃。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4回:“張俊身為大將,不思報效,專權亂政,誤國害民。” |
jiā jǐ mín zú家給民足 |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衣食有余,家給人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