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虎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ǔ sì chū xiá虎兕出柙 | 兕:犀牛一類的野獸。柙:關獸的木籠。虎、兕從木籠中逃出。比喻惡人逃脫或作事不盡責,主管者應負責任。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
láng cān hǔ shì狼餐虎噬 |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殘酷剝削搜括。 |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凈盤將軍,若有人請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將各樣好下飯,狼餐虎噬,則一頓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號為凈盤將軍。” |
hǔ kǒu bá yá虎口拔牙 |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著極大危險去做某一事情。 | 元 弦濟《一山國師語錄》:“蒼龍頭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
chái hǔ sì nüè豺虎肆虐 | 豺、虎:兩種兇殘的野獸。比喻壞人像兇殘的野獸般橫行不法。 | 漢·張衡《南都賦》:“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苛政猛于虎 | 苛政:指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賦稅等。反動統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
lóng xiāng hǔ jià龍驤虎跱 | 雄踞貌。 | |
xiáng lóng fú hǔ降龍伏虎 | 比喻有極大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 元 馬致遠《黃粱夢》:“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藥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悠哉也呵。” |
duàn jiāo cì hǔ斷蛟刺虎 | 相傳晉周處曾射蛟殺虎,為民除害。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后以“斷蛟刺虎”謂武藝高強,行為俠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載:相傳晉周處曾射蛟殺虎,為民除害。 |
hǔ bào chái láng虎豹豺狼 |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種野獸。比喻兇殘害人的壞人。 | 曾樸《孽海花》第一回:“那里有什么虎豹豺狼,那里有什么奇花,那里有什么絕代佳人,只見太陽光線一會兒暗似一會,漸漸沉下去了。” |
mǎ mǎ hǔ hǔ馬馬虎虎 |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
è hǔ cuán yáng餓虎攢羊 | 攢:趕。饑餓的老虎追趕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 清 酌元亭主人《照世杯 百和坊將無作有》:“可憐歐滁山被那大漢捉住,又有許多漢子來幫打,像餓虎攢羊一般,直打得個落花流水。” |
bēi gōng shì hǔ杯弓市虎 | 指捕風捉影,疑慮重重,自相驚擾。參見“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 詧盦《學界風潮記 天津商學界之活動》:“同時傳來上海有罷市之說,以致杯弓市虎,危機伺伏,人心恐惶,險狀萬分。” |
yáng zhì hǔ xíng羊質虎形 | 質:本性。比喻外強內弱,虛有其表。 | 《慈溪太后演義》第13回:“看似新機勃發,政局昌明,其實是徒襲皮毛,未得精髓,羊質虎形,濟什么事?”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測。不進老虎窩,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hǔ kū láng wō虎窟狼窩 | 窟:洞穴。比喻極其危險的地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不是宋江來和這人廝見,有分教,江州城里,翻為虎窟狼窩。” |
hǔ jù lóng pán虎踞龍盤 | 踞:蹲或坐;盤:盤繞。原指石頭城(南京城)象猛虎蹲在西面;鐘山象蛟龍盤繞在東面。形容地勢險要。 | 北周 庾信《庾子山集 卷一 哀江南賦》:“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 |
cáng lóng wò hǔ藏龍臥虎 | 龍、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臥著的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英雄。 | 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
yún lóng fēng hǔ云龍風虎 | 虎嘯生風,龍起生云。指同類的事物相感應。 | 《周易 乾》:“云從龍,風從虎。” |
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坐山觀虎斗 | 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為雙方的斗爭采取旁觀的態度;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從中取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
yǎng hǔ liú huàn養虎留患 | 同“養虎自遺患”。 | 《東周列國志》第五六回:“今其子乃欲見逐,豈非養虎留患耶?” |
měng hǔ chū shān猛虎出山 | 像兇猛的老虎出山一樣。形容動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離山”。 | 劉流《烈火金剛》第12回:“毀公路老百姓暴風卷土,殲敵人八路軍猛虎出山。”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扳須 | 扳:拉。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 清·陳瑞生《再生緣》第55回:“酈老師縱是麗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須,龍頭鋸角。” |
hǔ xiào láng háo虎嘯狼號 | 嘯:獸類的長吼聲;號:大叫。比喻強暴者在掠奪時的叫囂。 | 清·南荃外史《嘆老》:“你看那境內啊!弄潢池鼠偷狗盜;你看那境外啊!獵中原虎嘯狼號。” |
láng tān hǔ shì狼貪虎視 | 象狼一樣貪婪,象老虎一樣睜大眼睛盯著。比喻野心很大。 | 清·洪昇《長生殿·陷關》:“狼貪虎視威風大,鎮漁陽兵雄將多。待長驅直把淆函破,奏凱日齊聲唱歌。” |
fàng hǔ yí huàn放虎遺患 | 謂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 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 |
fú hǔ xiáng lóng伏虎降龍 |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學師父伏虎降龍,跨鸞乘鳳。” |
láng sūn hǔ yān狼飧虎咽 | 亦作“狼餐虎咽”。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人自來吃酒,主人安排些雞、豚、牛、羊肉來做下酒。須臾之間,狼饗虎咽,算來吃勾有六七十斤的肉,傾盡了六七壇的酒。” |
hǔ yàn láng cān虎咽狼餐 | 咽:吞。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 元·無名氏《耍孩兒·拘刷行院》:“虎咽狼餐勝似趁熟,酄得十分透。” |
sān rén chéng hǔ三人成虎 | 城里本沒有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說城里有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傳播;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 |
hǔ jù jīng tūn虎踞鯨吞 | 比喻豪強割據和相互兼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諸將皆來動問,盡皆愕然相顧曰:‘江北百萬之眾,虎踞鯨吞。不爭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
qín lóng fù hǔ擒龍縛虎 | 縛;繩綁。擒住老虎捉拿蛟龍。比喻降伏強敵,本領高強。 | 明·沈璟《義俠記·秘計》:“定下擒龍縛虎萬全計,看他遭羅網怎生逃避?” |
hǔ tǐ yuán bān虎體元斑 | 虎體:像老虎勇猛的身體;斑:雜色花紋或斑點。比喻朝廷大官。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折楔子:“花根本艷公卿子,虎體元斑將相孫。” |
qí hǔ nán xià騎虎難下 |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
tóu zhù shì hǔ投杼市虎 |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比喻毫無根據的謠言,說的人多了,讓人信以為真 | 南朝·宋·臧質《舉兵上表》:“蔽于流議,投杼市虎,成于十夫。” |
pán lóng jù hǔ蟠龍踞虎 | 踞:蹲或坐。像盤曲的蛟龍,像蹲臥的猛虎。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 宋·秦觀《游湯泉記》:“是日風曀望建業江山蟠龍踞虎之狀,皆依約而得之。” |
lóng jīng hǔ měng龍精虎猛 | 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揚。 |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沒睡覺,到如今還是龍精虎猛,表現了兄弟姐妹們對地主的仇恨。”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畫虎不成反類狗 | 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轉》:“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
lóng fēi hǔ tiào龍飛虎跳 | 喻筆勢遒勁奔放。 |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龍飛虎跳之喻,尚未足云,洵書中集大成手也。” |
hǔ shì dān dān虎視耽耽 | 象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 | 《易 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 |
lóng pán hǔ rào龍蟠虎繞 | 猶言龍盤虎踞。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 宋·范成大《水龍吟·壽留寺》詞:“物外新聞,鳳歌鸞翥,龍蟠虎繞。” |
hǔ chāo lóng xiāng虎超龍驤 | 比喻群雄奮起,互相角逐。 | 三國 魏 曹植《漢二祖優劣論》:“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鴟視狼顧,虎超龍驤。” |
yàn hàn hǔ tóu燕頷虎頭 |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將、勇士。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回:“軒軒云霞氣色,凜凜霜雪威棱。熊腰虎背勢嶙纈,燕頷虎頭雄俊。” |
lóng zhēng hǔ zhàn龍爭虎戰 | 同“龍爭虎斗”。 | 宋·孫光憲《河傳》詞:“龍爭虎戰分中土,人無主,桃葉江南渡。” |
hǔ shòu xióng xīn zài虎瘦雄心在 | 比喻人窮志不窮。 | 元·萬松老人《從容錄》:“萬松道:‘虎瘦雄心在,人貧志氣存。’” |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放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 |
pán lóng wò hǔ盤龍臥虎 | 盤;盤旋;屈曲。盤屈的龍;臥居的虎。常比喻隱藏的人才。 | |
lóng huà hǔ biàn龍化虎變 | 《易·革》:“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后因以“龍化虎變”比喻變化莫測。 | 《易·革》:“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 |
jiǎ hǔ zhāng wēi假虎張威 | 猶言狐假虎威。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忠孝記·欲進諫章>》:“費盡他機智,只是要貪名固位,假虎張威。” |
kāi xiá chū hǔ開柙出虎 | 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后多比喻放縱壞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
hǔ kū lóng tán虎窟龍潭 | 窟:洞穴;潭:深水池。龍居住的深水潭,虎棲身的巢穴。比喻極其兇險的地方。 | 元 汪元亨《沉醉東風 歸田》:“怕筑成傳說墻,愁扳折朱云檻,急跳出虎窟龍潭。” |
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樣多的草莽英雄又闖進了成都城,這不正是‘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shēng lóng huó hǔ生龍活虎 | 比喻像很有生氣的蛟龍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潑矯健;富有生氣。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hǔ kǒu cán shēng虎口殘生 | 老虎嘴里幸存下來的生命。比喻經歷極大的危險,僥幸得生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煩你們拜上小姐,說我鐵中玉虎口殘生,多蒙垂救,高誼已足千古。” |
è hǔ bù shí zǐ惡虎不食子 | 即使兇惡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傷害親近者。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曰:‘惡習虎不食子。’” |
è hǔ jī yīng餓虎饑鷹 | 比喻兇殘貪婪。 | 《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
yǎng hǔ shāng shēn養虎傷身 | 飼養老虎,自傷其身。比喻縱敵留患。 | 明·沈采《千金記·入關》:“大王,你只宜乘早擊之,若遲便有養虎傷身之害矣。” |
yǐn hǔ zì wèi引虎自衛 | 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拉大旗作虎皮 | 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
xiá hǔ fán xióng柙虎樊熊 | 柙中的虎,樊內的熊。比喻被囚的惡人。 | |
rǔ dú bù pà hǔ乳犢不怕虎 | 比喻年輕人沒有畏懼,敢做敢為。 | 魯迅《<集外集>序言》:“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并不后悔,甚而至于還有些愛,這真好像是‘乳犢不怕虎’。” |
chī shì hǔ gù鴟視虎顧 | 見“鴟視狼顧”。 | 《淮南子·精神訓》:“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鳧浴猿躩,熊經鳥伸,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
náo sāo hǔ yǎng猱搔虎癢 | 猱:猴。猱替老虎搔癢。形容表面曲意奉承,暗箭傷人。 | 《賢弈編》:“虎首癢,則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覺也。” |
hǔ xué lóng tán虎穴龍潭 | 龍潛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極險惡的地方。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70回:“抵住孔宣的刀。二將又戰在虎穴龍潭之中。” |
dān dān hǔ shì眈眈虎視 | 眈眈:注視的樣子。像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 | 《舊唐書·張仲武傳》:“漁陽突騎,燕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
lǎo hǔ tóu shàng pū cāng yíng老虎頭上撲蒼蠅 | 比喻自己找死。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老虎頭上撲蒼蠅,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
jiǔ guān hǔ bào九關虎豹 | 比喻兇殘的權臣。語本《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 | 語出《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宋·趙癯齋《買陂塘(聞掀髯)》詞:“功名事,不信朝鱗暮羽。九關虎豹如許。” |
hǔ bù lóng xíng虎步龍行 | 原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 | 《宋書 武帝紀上》:“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 |
mí lí mǎ hǔ迷離馬虎 | 糊里糊涂 | |
měng hǔ pū shí猛虎撲食 | 老虎撲向食物。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放下酒杯,猛虎撲食似的撲出去。”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guān hǔ lì láng官虎吏狼 |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貪暴。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
xì wū hǔ dì舄烏虎帝 | 因“舄”與“烏”、“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經傳抄,容易寫錯。指文字抄傳錯誤。 | 《埤雅》:“舄九寫而為烏,虎三寫而為帝,言書之轉易如此。” |
yǎng hǔ zì bì養虎自斃 | 見“養虎自嚙”。 |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們養虎自斃,作繭自纏。” |
tán hǔ sè biàn譚虎色變 | 譚:同“談”;色:臉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 明·歸有光《論三區賦役水利書》:“有光生長窮鄉,譚虎色變,安能默然而已。” |
hǔ shì yīng lín虎視鷹瞵 | 瞵:注視。像老虎和老鷹撲食那樣貪婪、兇殘地盯著 | 清·洪楝園《后南柯·伐檀》:“虎視鷹瞵萃列強,競稱兵要犯封疆。” |
xióng jù hǔ zhì熊據虎跱 | 比喻群雄割據的形勢。 | 漢·陳琳《檄吳將部曲文》:“自董卓作亂,以迄于今,將三十載,其間豪桀縱橫,熊據虎跱,強如二袁,勇如呂布,跨州連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輩。” |
yǐ ròu dàn hǔ以肉啖虎 | 見“以肉餧虎”。 |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赧王》:“以攬權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 |
zhǐ lǎo hǔ紙老虎 | 指表面強大而無實際本事的東西。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4回:“猶之世俗所稱紙老虎,望之若真,未嘗不可欺人于一時,決不能持于久遠。” |
hǔ tǐ yuán bān虎體原斑 | 虎體:像老虎勇猛的身體;斑:雜色花紋或斑點。比喻朝廷大官。 | 元·無名氏《雁門關》第二折:“花根本艷,虎體原斑。” |
yǎng hǔ zì yí huàn養虎自遺患 |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后患。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
rú lóng sì hǔ如龍似虎 | 形容勇猛有活力。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九回:“云氣變幻無窮,倏忽如龍似虎。人情世態,大率相同。” |
sān rén chéng shì hǔ三人成市虎 | 三個人謊報城市里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星能撓椎。” |
lóng jiāng hǔ làng龍江虎浪 | 形容慣于興風作浪。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2回:“性明敏,善機變,會妝飾,龍江虎浪,就是嘲漢子的班頭,壞家規的領袖。” |
yī hǔ bù hé一虎不河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原謂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后在元劇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顧一切。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bào hǔ píng hé暴虎馮河 | 暴虎:空手打虎;馮河:徒步過河,“馮”同“憑”。徒手和虎搏斗;蹚水過大河。比喻勇猛果敢。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
lǎo hǔ pì gǔ老虎屁股 | 形容十分棘手的事情或危險的處境。 |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 |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bì yǒu yī shāng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比喻兩個強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嚴重損害。 | 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lóng zhàn hǔ zhēng龍戰虎爭 | 同“龍爭虎斗”。 | 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
dǎ mǎ hu yǎn打馬虎眼 | 故意裝糊涂蒙騙人。 | 老舍《駱駝祥子》:“待了會兒,他把錢拿起來:‘三十?別打馬虎眼!’” |
tān rú hǔ láng貪如虎狼 | 像猛虎和惡狼一樣貪婪。形容貪婪無厭。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志公和尚大乘贊》:“心行貪如虎狼。” |
hǔ dàng yáng qún虎蕩羊群 | 老虎沖進羊群中。比喻以強凌弱,為所欲為。同“虎入羊群”。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二回:“那知小俠指東打西,竄南躍北,猶如虎蕩羊群,不大的工夫,打了個落花流水。” |
yú lǔ dì hǔ魚魯帝虎 | 謂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泛指文字錯訛。 | 清·金桌《〈南海百詠〉跋》:“余家向有鈔本,承訛踵謬,不無魚魯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訂正之。” |
lóng téng hǔ xiào龍騰虎嘯 | 聲勢壯盛貌。 | 明·陳子龍《望下邳作七言古》:“龍騰虎嘯勢莫當,誰知芒腸云飛揚?” |
rú hǔ dé yì如虎得翼 | 同“如虎傅翼”。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5回:“二狐有將相之才,今從重耳,如虎得翼。” |
hǔ tóu yàn hàn虎頭燕頷 | 舊時形容王侯的貴相或武將相貌的威武。 | 元 揭傒斯《妻齊國夫人宋氏進封濟南王夫人制》:“尚服異恩于永世;虎頭燕頷,從懷舊將于當年。” |
zòng hǔ guī shān縱虎歸山 | 把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后患。縱:放;釋放。 | 晉 陳壽《三國志 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 |
jiǔ hǔ shī lóng酒虎詩龍 | 比喻嗜酒善飲、才高能詩的人。 | 清·丘逢甲《東山酒樓次柳汀韻》:“狂飲且共樓頭醉,酒虎詩龍各自豪。” |
lóng téng hǔ cù龍騰虎蹴 | 喻勇猛沖擊,勢不可當。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一卷:“與一弟三侍衛棄軍先進,渡河沖陣,龍騰虎蹴,以四人敗敵八百。” |
shǐ hǔ chuán é豕虎傳訛 | 同“豕亥魚魯”。 |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序》:“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擿沈簫之數簡,兼有竹素爛脫,豕虎傳訛,易斗分作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