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辭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xióng cí hóng biàn雄辭閎辯 | 雄:宏大,強有力;閎:宏大。雄健的言辭,強有力的辯論。 | |
xíng yú cí sè形于辭色 | 色:神色。內(nèi)心的活動表露在言談和神色上面。 | 《晉書·庾亮傳》:“欲以滅胡平蜀為己任,言論慷慨,形于辭色。” |
jiǎ rén cí sè假人辭色 | 指好言好語、和顏悅色地待人。 | 吳祖光《闖江湖》第二幕:“老錢柜子很少這么假人辭色。” |
cí jiǎn yì gāi辭簡義賅 | 文辭簡要,意義完備。 | 《清史稿·刑法志一》:“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義賅,易致舛訛,于每篇正文后增用總注,疏解律義。” |
jiǎ yǐ cí sè假以辭色 | 指好言好語、和顏悅色地對待。 | 明 歸有光《沈貞甫墓志銘》:“貞甫為人伉厲,喜自修飾,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辭色。” |
yì bù gǎn cí誼不敢辭 | 猶言義不容辭。 | 清·顧炎武《答陳亮工書》:“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愛,誼不敢辭,已具一稿,藏之篋中。” |
xiǎng bù cí shēng響不辭聲 | 響:回聲。回響不能離開聲音。比喻榮譽從實際作為得來。 | 漢·劉向《說苑·雜言》:“響不辭聲,鑒不辭形,君子正一,而萬物皆成。” |
cí yán yì zhèng辭嚴意正 | 同“辭嚴義正”。 | 宋·歐陽修《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詩:“辭嚴意正質(zhì)非俚,古味雖淡醇不薄。” |
yì bù róng cí誼不容辭 | 猶言義不容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 明·楊榮《送陳司業(yè)詩序》:“予與光世處三十年矣,誼不容辭,故為序如此。” |
zhǐ cí huì jù絺辭繪句 | 雕琢文辭,修飾章句。 | 明·宋濂《<田氏哀慕詩集>序》:“是詩之傳……則為移風(fēng)易俗之益又豈小哉!其視絺辭繪句道淫而宣驕者何如也?” |
kuā dà qí cí夸大其辭 | 見“夸大其詞”。 | 孫犁《談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我從來不好夸大其辭。” |
wēi cí sǒng tīng危辭聳聽 | 故意說嚇人的話使人聽了吃驚、害怕。 | |
zhèn zhèn yǒu cí振振有辭 | 振振: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充分,說個沒完。 | 巴金《探索集 究竟屬于誰?》:“這些人振振有辭、洋洋得意,經(jīng)常發(fā)號施令,在大小會上點名訓(xùn)人。” |
dà sì jué cí大肆厥辭 | 大肆:毫無顧忌。厥:其,他的。鋪張辭藻,大展文才。 | 明·劉基《〈宋景濂學(xué)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沉雄如淮陰出師,百戰(zhàn)百勝,志不少懾。” |
cí fēng yì xióng辭豐意雄 | 辭:文詞;雄:龐大威武。文詞豐盛,意氣雄偉 | 宋·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勢。” |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辭 | 見“一面之詞”。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bǎi cí mò biàn百辭莫辯 | 用任何話語都無法辯白。 | 魯迅《準風(fēng)月談·后記》:“被責(zé)難者處于時勢潮流之下,百辭莫辯,辯則反動更為證實。” |
xuán cí lěng yǔ玄辭冷語 | 玄妙冷雋的言辭。 | 明·文璧《<南濠居士詩話>序》:“玄辭冷語,用以博見聞資談笑而已,奚史哉?” |
bèi yán luàn cí悖言亂辭 | 指胡言亂語。 | 《公孫龍子 白馬論》:“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
yì qiè cí jìn意切辭盡 | 意:心愿,意向。心意懇切,言辭毫無保留。 | 唐·李翱《勸裴相比自出征書》:“伏望試以狂言,訪于所知厚者,意切辭盡,不暇文飾,伏惟少賜省察。” |
yì měi zhī cí溢美之辭 | 溢:水滿外溢,引申為過分。過分吹噓的話語。亦作“溢美之言”。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高雨農(nóng)序》:“雨農(nóng)遽為之序,且有溢美之辭。” |
yì bù cí nàn義不辭難 | 辭:推辭。道義上不容許躲開危難。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仁不異遠,義不辭難。” |
zài suǒ bù cí在所不辭 | 辭:推辭。表示全部接受;決不推辭。 | 鄒韜奮《經(jīng)歷》:“只須能盡我的微薄的力量,推進或促成這個主張的實現(xiàn),任何個人的艱險,是在所不辭的。” |
cí qióng lǐ jí辭窮理極 | 辭:文辭;窮:完,盡;極:終,到頭。無話可說,無理可辯。 | 宋·王安石《辭同修起居注狀》:“誠愿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請,辭窮理極,非如向時避讓職事猶在可冒之地。” |
bēi cí hòu bì卑辭厚幣 | 指言辭謙恭,禮物豐厚。參見“卑辭重幣”。 | 《新唐書 李抱真?zhèn)鳌罚骸氨д嫦彩浚勈蕾t者,必欲與之游,雖小善,皆卑辭厚幣數(shù)千里邀致之。” |
lǐ guò qí cí理過其辭 | 過:超過。說理過甚而文采不足。 | 南朝·梁·鐘嶸《詩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
cí bù dá yì辭不達意 | 辭:言辭;意:意思。指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和感情。 | 宋 羅燁《醉翁談錄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辭不達意。” |
dà fàng jué cí大放厥辭 | 亦作“大放厥詞”。①謂寫出大量優(yōu)美的辭章。②大發(fā)議論(今多含貶義)。 | 唐·韓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辭。” |
fàng yán qiǎn cí放言遣辭 | 放言:敞開說;遣辭:用詞造句。指無拘無束地說話或?qū)懳恼隆?/td> | 晉·陸機《文賦》:“放言遣辭,良多變矣。” |
tóng rán yī cí同然一辭 | 猶異口同聲。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 唐·韓愈《諱辯》:“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
hòu mào shēn cí厚貌深辭 | 見“厚貌深情”。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小娥厚貌深辭,聰明端特,煤煉指跛足,誓求真如。” |
piàn yán zhǐ cí片語只辭 | 猶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 易宗夔《〈新世說〉序》:“酷嗜臨川王之書,以彼片語只辭別具爐錘,自甘吻頰,非凡響所能及耳。” |
tóng shēng yī cí同聲一辭 | 猶言眾口一辭。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 清·陳確《死節(jié)論》:“何至使八百諸侯同聲一辭,冠帶之倫服膺新命!” |
fèng cí fá zuì奉辭伐罪 | 謂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 | 《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伐,一本作“罰”。 |
zhī cí màn yǔ枝辭蔓語 | 指繁冗蕪雜的言辭。同“枝詞蔓語”。 | 《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 〈民報〉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吾駁論者之文,列舉其主要之點,而一一辨之,未嘗有枝辭蔓語。” |
bù zàn yī cí不贊一辭 | 原指文章寫得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一句話也不說。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yín cí xié shuō淫辭邪說 | 夸大失實的言論,荒謬的學(xué)說。 | 《孟子·滕文公下》:“頭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
yī cí tóng guǐ一辭同軌 | 猶眾口一詞。所有的人都說同樣的話。 | 《韓非子 八奸》:“此皆俱進俱退,皆應(yīng)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又《內(nèi)儲說上》:“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nèi)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
cí bù yì dài辭不意逮 | 辭:言詞;逮:及,到。指言詞不能把意思表達出來。 | 宋·劉學(xué)箕《<松江哨遍>詞序》:“至欲作數(shù)語以狀風(fēng)景勝概,辭不意逮,筆隨句閣,良可慨嘆。” |
cí fù jū pín辭富居貧 | 辭:推辭,推卻。原指拒絕厚祿,只受薄俸。現(xiàn)形容拋棄優(yōu)厚待遇,甘于清貧的生活。 | 《孟子·萬章下》:“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yǎng)也,而有時乎為養(yǎng)。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guān)擊柝。” |
cí duō shòu shǎo辭多受少 | 辭:推辭掉。受:接受。推辭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 《周書 裴文舉傳》:“憲矜其貧窶,每欲資給之。文舉恒自謙遜,辭多受少。 |
lì huì shàn cí利喙贍辭 | 謂口齒伶俐,辭令優(yōu)美。 |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睹其利喙贍辭,不覺前席。” |
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xùn)》:“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qí cí ào zhǐ奇辭奧旨 | 奇辭:奇妙的文辭;奧旨:深奧的含義。形容文章語言奇麗,含義深厚。 | 唐·韓愈《讀儀禮》:“于是撮其大要,奇辭奧旨著于篇。” |
fán yán suì cí煩言碎辭 | 形容文詞雜亂、瑣碎。 | 《漢書·劉歆傳》:“分文析字,煩言碎辭。” |
è yán lì cí惡言詈辭 | 中傷辱罵的言辭。 | 宋·王觀國《學(xué)林·冰》:“愈獨判二年,日與宦者為敵,相伺候罪過,惡言詈辭,狼藉公牒。” |
bēi cí hòu lǐ卑辭厚禮 | 卑:謙抑。指言辭謙遜,禮物豐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 |
zhèng zhòng qí cí鄭重其辭 | 謂說話態(tài)度嚴肅認真。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肅其貌,鄭重其辭說道:‘年兄!你今日束修來見我,其實慚愧。’” |
bǎi huì nán cí百喙難辭 |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縱有眾多百口也很難解釋。 | 清 夏燮《中西紀事 江上議款》:“江自以賣城之罪百喙難辭,因乘間自盡。” |
gān yán hǎo cí甘言好辭 | 甘:甜,甜言蜜語。指甜美動聽的阿諛奉承話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韓策》:“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 |
cí yán qì zhèng辭嚴氣正 | 猶言辭嚴義正。 | 《宋史·孫長卿楚建中等傳論》:“建中雅量卻敵,辭嚴氣正,尤為廳偉。” |
jué miào hǎo cí絕妙好辭 | 辭:文詞。指極美好的文章或文中精辟傳神的詞藻。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捷悟》:“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蔌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
yī jiā zhī cí一家之辭 | 同“一家之言”。 |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jīng),而云‘有生于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
fèng cí fá zuì奉辭罰罪 | 奉:敬受;罰:處罰,懲罰。遵奉嚴正之辭討伐有罪者。 | 《尚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蔡沈集傳:“奉帝之辭,罰苗之罪。” |
zhuō kǒu dùn cí拙口鈍辭 | 拙:拙笨;鈍:遲鈍,笨拙。粗嘴巴,笨言辭。指不善于言辭。 | 元·無名氏《倅范叔》楔子:“須賈平日拙口鈍辭,猶恐應(yīng)對有誤,家中有一辮士,名日范雎,得與此人同行,凡事計議,萬無一失。” |
zhǔ cí bǐ shì屬辭比事 | 原指連綴文辭,排比事實,記載歷史。后泛稱作文紀事。 | 《禮記·經(jīng)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
zǐ hǎn cí bǎo子罕辭寶 | 比喻拒絕接受別人的珍貴物品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15年》:“宋人得玉,獻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獻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
cí yán yì zhèng辭嚴誼正 | 同“辭嚴義正”。 |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六》:“蕃武忠君愛國,辭嚴誼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機,其失在于疏爾。” |
zhī wū qí cí支吾其辭 | 支吾:言辭不清。指言語含糊,搪塞應(yīng)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實情。 | 葉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臉上卻不好意思發(fā)作,便支吾其辭說忘了。” |
chén cí làn diào陳辭濫調(diào) | 見“陳詞濫調(diào)”。 | 吳晗《朱元璋傳》第七章三:“逢年過節(jié)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慶時所上的表箋,照例由學(xué)校教官代作,雖然都是陳辭濫調(diào),因為說的都是頌揚話,朱元璋很喜歡閱讀。” |
bù néng zàn yī cí不能贊一辭 | 贊:贊助;贊一辭:添一句話。提不出一點意見。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 《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shàn wéi shuō cí善為說辭 | 說辭:講話。形容很會講話。后指替人說好話。 | 《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善為說辭。” |
mìng cí qiǎn yì命辭遣意 | 亦作“命詞遣意”。運用文詞表達思想。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80卷:“然亦須得其命辭遣意方可。” |
cí qióng lǐ qū辭窮理屈 | 理由站不住腳,被駁得無話可說。 | 《宋書·鄭鮮之傳》:“時或言論,人皆依違之,不敢難也;鮮之難必切至,未嘗寬假,要須高祖辭窮理屈,然后置之。” |
qíng xiàn hū cí情見乎辭 | 見:通“現(xiàn)”;乎:于。情感表現(xiàn)在言辭當(dāng)中。 | 《易·系辭下》:“爻象動乎內(nèi),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
xī biàn guǐ cí析辨詭辭 | 亦作“析辨詭詞”。謂巧言邪說。 | 《漢書 楊雄傳下》:“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圣人,即為怪迂,析辨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眾,使溺于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 |
qīng cí lì jù清辭麗句 | 見“清詞麗句”。 | 清·戴名世《道墟圖詩序》:“讀其詩,摹寫物情,頌美祖德,稱述土風(fēng),清辭麗句,時時錯出。” |
cí bù dá yì辭不達義 | 說話寫文章不能確切地表達意思。語本《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 | 語出《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 |
chuán wén yì cí傳聞異辭 |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后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后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
shǎn shuò qí cí閃爍其辭 | 閃爍:光線忽明忽暗、搖動不定。比喻說話躲躲閃閃。指說話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問題。 | 清 吳趼人《痛史》第25回:“何況這等事本來是縝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閃爍其詞,更未可定。” |
qīng cí lì qǔ清辭麗曲 | 同“清詞麗句”。 | 《宋書·謝靈運傳》:“清辭麗曲,時發(fā)手篇。” |
bēi cí zhòng bì卑辭重幣 | 卑:謙恭;重:厚;幣:禮物。說謙虛的話,送厚重的禮。形容對人有所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 |
tán cí rú yún談辭如云 | 形容談話時言辭如飄云那樣奔涌而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符融傳》:“融幅巾奮裒,談辭如云。” |
zhuì cí zhī shì綴辭之士 | 綴辭:寫書作文。指著書立說的人。 | 晉·潘岳《馬開督瑋》:“慷慨非死而死者,綴辭之士,未之或遺也。” |
yī nuò wú cí一諾無辭 | 一口答應(yīng),沒有二話。 |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 |
zhòng kǒu yī cí眾口一辭 | 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意見一致。 | 宋 歐陽修《濮議》卷四:“眾口一辭,紛然不止。” |
wàn sǐ bù cí萬死不辭 | 即使死一萬次也決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辭:推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
zhāng dà qí cí張大其辭 | 把原來的事情夸大。形容言過其實。同“張大其詞”。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間,張大其辭,雖然存了齊國一時體面,只恐三杰之后,難乎其繼。如之奈何?” |
cí zūn jū bēi辭尊居卑 | 辭:推卻。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
gān yán qiǎo cí甘言巧辭 | 甘:甜,甜言蜜語。指甜美動聽的阿諛奉承話 | 唐·王勃《平臺秘略論·褒客》:“便辟脂事飾其跡,甘言巧辭運其辨。” |
guò shèn qí cí過甚其辭 | 話說得超過了實際。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說來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為我是過甚其辭。” |
cí jīn dǎo hǎi辭金蹈海 | 比喻不慕富貴,慷慨有氣節(jié)。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戰(zhàn)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為帝,并表示若秦王為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后,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為為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 |
yǔ shì cháng cí與世長辭 | 世:人世;長:永遠;辭:辭別;告別。和人世永遠告別。是死的委婉語。 | 漢 張衡《歸田賦》:“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常辭。” |
fú yǔ xū cí浮語虛辭 | 指大話、空話。 | 《東觀漢記 隗囂傳》:“吾年已三十余,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厭浮語虛辭耳。” |
qiǎn cí cuò yì遣辭措意 | 指寫文章、說話時的用詞立意。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辭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
màn cí huá shuō謾辭嘩說 | 謊言亂語。 |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君王國于會稽,窮于入?yún)牵员o苦……而君王何為謾辭嘩說,用而相欺,臣誠不取。” |
xiū cí lì chéng修辭立誠 | 寫文章應(yīng)表現(xiàn)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 《周易 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 |
jí yì féi cí瘠義肥辭 | 內(nèi)容貧乏而辭句堆砌冗長。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風(fēng)骨》:“捶子堅而難移,結(jié)響凝而不滯,此風(fēng)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征也。” |
gāo tán xū cí高談虛辭 | 高:高超;虛:空。空洞、不切實際的言論。 | 宋·張方平《論國計》:“故貨食者,人事之確論,非高談虛辭之可致也。” |
yǐn yuē qí cí隱約其辭 | 隱約:時隱時現(xiàn);辭:言辭;說話。說話隱隱約約;躲躲閃閃;不明確;不清楚。 |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與弟獻汝二書》:“使白太夫人,謂欲禮佛行也者,迎抵會城卒歲,無功為親者諱,故隱約其辭不盡也。” |
xī biàn guǐ cí析辯詭辭 | 亦作“析辨詭詞”。謂巧言邪說。 |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下》:“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眾。” |
cí yán yì zhèng辭嚴義正 | 辭: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
bù lù cí sè不露辭色 | 辭色:言辭神色。不讓心里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形容說話沉著老練。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
xiū cí lì qí chéng修辭立其誠 | 誠:真心實意。寫文章應(yīng)表現(xiàn)出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 《周易·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 |
shuǐ huǒ bù cí水火不辭 | 見“水火不避”。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
qīng cí miào jù清辭妙句 | 妙:美好。清新美妙的詞句。 | 漢·陳琳《答東阿王箋》:“清辭妙句,焱絕煥炳。” |
yóu cí fú shuō游辭浮說 | 游:虛浮不實。虛浮不實的議論。 | 《晉書·范汪傳》:“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游辭浮說,波蕩后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 |
yǐ wén hài cí以文害辭 | 謂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shè)辭之志。” |
biàn kǒu lì cí辯口利辭 | 辯口:口才好,善于辯論。指能言善辯,伶牙俐齒。 | 漢 班昭《女誡》:“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