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改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ǎi è cóng shàn改惡從善 | 改去壞的、錯誤的;向好的、正確的方向轉化。指不做壞事;重新做人。表示壞人或罪犯經過教育改造;有了明顯的悔改表現。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明則動,動則變。”漢 鄭玄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 |
sǐ bù huǐ gǎi死不悔改 |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 古華《芙蓉鎮》第三章:“雖是吃后悔藥可悲,但總比那些花崗巖腦殼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
gǎi tóu huàn wěi改頭換尾 | 指改變原來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變動,而實質內容不變。 | 唐·彥惾《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下卷:“增加卷軸,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
gǎi xián yì zhé改弦易轍 | 易:更換;轍;車輪壓過的痕跡。琴換了弦;車子換了路。比喻改變不適宜的或錯誤的方法或態度等。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張杜皆有后》:“使其子孫改弦易轍,務從寬厚,亦足以蓋其父之愆。” |
gǎi huàn mén méi改換門楣 |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改變門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 | 明 宋應星《風俗議》:“為士者,日思居官清要,而畎畝庶人,日督其稚頑子弟儒冠儒服,夢想科第,改換門楣。” |
yī gǎi gù zhé一改故轍 | 徹底改變走慣了的老路。指堅決走上新路。 | |
gǎi guò qiān shàn改過遷善 | 改正錯誤,變成好的。指去惡就善。 | 《周易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tòng gǎi qián fēi痛改前非 | 徹底改正以前的錯誤。痛:徹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錯誤。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
fān rán gǎi wù翻然改悟 | 翻然:回飛的樣子,形容轉變很快;悟:醒悟。形容很快認識到過錯而悔改醒悟 | 《金史·完顏匡傳》:“一旦猶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隸,引咎謝過,則前日之嫌便可銷釋。” |
zhī guò bì gǎi知過必改 | 知道了過錯;必定改正。 | 南朝 梁 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 指凡有缺點錯誤被人指出應該改過,沒缺點、錯誤就用以勉勵自己。 | |
gèng míng gǎi xìng更名改姓 | 見“變名易姓”。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詐傳著阿媽將令,著存孝更名改姓,調唆的父親生嗔,要了頭也是干凈。” |
qiān shàn gǎi guò遷善改過 | 謂改正過失而向善。 | 宋·朱熹《朱子語類》:“遷善改過,是修德中緊要事。” |
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gǎi ér gèng zhāng改而更張 | 同“改弦更張”。 | 《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
gǎi tóu huàn miàn改頭換面 | 改變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變動;而保留原來的內容實質。 | 唐 寒山《詩》第213首:“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
miàn bù gǎi róng面不改容 | 謂臉色不改變。形容遇到危難時,鎮定自若。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無懼怯。”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政體容易更改,本性難于變移,比喻生性風格或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gǎi guò zì xīn改過自新 | 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孝文本紀》:“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 |
bù gǎi qí lè不改其樂 | 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 |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
biàn róng gǎi sú變容改俗 | 指改變風貌習俗。 | 《呂氏春秋 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
gǎi è xiàng shàn改惡向善 | 指不再做惡,重新做好人。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
fān rán gǎi jìn翻然改進 | 翻然:很快而徹底地改變。形容轉變很快;很徹底;進步很大。 |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不是采取排斥態度,而是采取規勸態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 |
gǎi zhù zhāng xián改柱張弦 | 改換琴柱,另張琴弦。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 | 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玉陛舒奇抱,看瑣尾啼饑眾紛擾,惟改柱張弦,掄才訪道。” |
gǎi xíng zì xīn改行自新 | 改變行為,重新做人。 | 《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今聞王改行自新,尊修經術,親近仁人……朕甚嘉焉。” |
lǚ jiào bù gǎi屢教不改 | 屢: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經過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戮子》:“嘉靖末年,新鄭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屢戒不俊,因手刃之。” |
biàn fēng gǎi sú變風改俗 | 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 漢 王符《潛力夫 論三式》:“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
chái tiān gǎi yù柴天改玉 | 指改朝換代。柴天,燒柴祭天;改玉,改換佩玉。 | 清 黃宗羲《余恭人傳》:“柴天改玉之交,皇風未暢,鼎族阽危,謠言沸火。” |
zhī cuò jiù gǎi知錯就改 | 知道自己錯了就立即改正。 | 王朔《劉慧芳》:“我這人缺點很多,知錯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
xíng bù gēng míng,zuò bù gǎi xìng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 表示自己是個硬漢,對別人毫無隱瞞。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 |
zhāo gēng xī gǎi朝更夕改 | 朝:早上。早晨剛變過,晚上又改變。形容施政或言行經常變動不定。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回:“適來又在王伯當面前,說他做人好,怎么朝更夕改,又說他不好?” |
gǎi cháo huàn xìng改朝換姓 | 見“改朝換代”。 |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講:“中國歷代改朝換姓的時侯,兵權大的就爭王爭侯。” |
guò zé wù dàn gǎi過則勿憚改 | 過:過錯,過失;憚:怕。有了過錯,就不要怕去改正。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主忠信……過則勿憚改。” |
gǎi kǒu tà shé改口沓舌 | 重新轉動舌頭,改變原來的說法。 |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尉數之曰:‘若復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 |
lěi jiào bù gǎi累教不改 |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 |
gǎi xìng yì dài改姓易代 | 謂朝代改換。泛指政權更替。 | 《宋書·符瑞志上》:“歲星入太微,內有兵亂,人主以弱。三者,漢改姓易代之異也。” |
gǎi xián yì zhāng改弦易張 | 猶改弦更張。 | 《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論》:“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知己乎?” |
gǎi huàn jiā mén改換家門 | 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若到陣上一戰成功,但得一官半職,改換家門,可也母親訓子有功也。”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改弦更張 | 換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變更方針、計劃、辦法或態度。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gǎi huàn mén tíng改換門庭 | 見“改換門閭”。 | 老舍《四世同堂》九四:“如今長期失業在家,回英國府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換門庭,另找洋主子才好。” |
fān rán gǎi tú幡然改途 |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徹底;途:途徑。指迅速地完全改變原來的道路。 | 《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
zhāo wén xī gǎi朝聞夕改 | 早晨聞過,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錯誤之迅速。 | 《晉書 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涂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 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gǎi kē yì jié改柯易節 | 指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同“改柯易葉” | 李盤《與李仲休》:“凡立身行己,利物濟人,皆吾本分內事,即使磨蝎終身,必不改柯易節。” |
fēng yǔ bù gǎi風雨不改 | 比喻處于惡劣環境中不變其節操。 | 《詩經 鄭風 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
gǎi tiān huàn dì改天換地 | 徹底改變原來的面貌。指改造社會,改造自然。 | 朱敏《深情憶念周伯伯》:“站在我面前的正是兩位扭轉乾坤,改天換地,領導我黨我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歷史巨人。” |
qiáo zhuāng gǎi bàn喬妝改扮 | 喬:做假。喬妝:改變服裝、容顏。指化妝改變形象,掩飾本來的身份。亦作“喬裝打扮”、“喬裝改扮”。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2回:“我今要到十里堡,喬妝改扮訪民情。” |
gǎi míng yì xìng改名易姓 |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 明 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創庵院,濫將無籍之徒收充,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發頂冠,人莫之識。” |
jī xí nán gǎi積習難改 | 積習:長期養成的習慣。長期養成的習慣難以一下改正。 | 巴金《<談自己的創作>小序》:“真是積習難改,拿起筆,就像扭開了龍頭,水荷荷地流個不停。” |
gǎi wǎng xiū lái改往修來 | 謂改變以往的錯誤,修治來日的善行。 | 《后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愿改往修來,自求多福。” |
gǎi xìng gēng míng改姓更名 |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 明 無名氏《鬧銅臺》楔子:“則今日辭別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離水鄉。” |
gǎi xié guī zhèng改邪歸正 | 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指不再做壞事。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 |
fān rán gǎi huǐ翻然改悔 | 翻然:回飛的樣子,形容轉變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認識到過錯而悔改。 | 宋·黃榦《答梁寧翁書》:“一旦翻然改悔,而欲為善,顧亦何所不可。” |
hù è bù gǎi怙惡不改 | 怙:堅持。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2回:“豈得怙惡不改,又率領眾仙布此惡陣?” |
gǎi tú yì zhé改途易轍 |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 清 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口。”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一點‘不妥’的議論。” |
zhāo guò xī gǎi朝過夕改 | 形容改正錯誤快。 | 東漢 班固《漢書 翟方進傳》:“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君何疑焉?” |
gǎi xián yì diào改弦易調 | 猶改張易調。 | 《隋書·梁彥光傳》:“請復為相州,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 |
sǐ bù gǎi huǐ死不改悔 | 到死也不肯改過悔悟。形容極其頑固;堅持錯誤。 | 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少數極頑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著右派帽子進棺材。” |
gǎi róng gēng mào改容更貌 | 改:改換;容:神色;更:更改;貌:相貌。指變了神色或模樣。 | 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學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
gǎi jié yì cāo改節易操 | 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多指喪失應當堅守的節操;也指去惡為善。同“改操易節”。 | 明 歸有光《上王都御史書》:“故以為人之賢不肖有定,而古之知人者,決于一見,而終其身不易。彼有改節易操者,必其始非本性,有矯而為之者。” |
gǎi sú qiān fēng改俗遷風 | 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 《梁書·何胤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
gǎi róng yì mào改容易貌 | 改、易:改變;容、貌:神色、相貌。變了神色或模樣。 | 《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
gǎi zhèng yí fēng改政移風 | 改變風氣習俗。 | 《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
gǎi yuán yì zhé改轅易轍 | 轅:車轅;轍:車走過的痕跡,借指道路。改變車轅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變原來的態度和做法。 |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張秦》:“其初改轅易轍,如枯弦敝軫,雖成聲而跌宕不滿人耳;少焉遂使師曠忘味,鐘期改容也。” |
gǎi guò zuò xīn改過作新 | 指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同“改過自新”。 | 元 施惠《幽閨記 會赦更新》:“陀滿興福,父母妻兒都殺戮,逃命潛奔,哨聚山林暫隱身,心闌意卸,天幸遭逢頒大赦,改過作新,作個清平無事人。” |
gǎi cháo huàn dài改朝換代 | 指舊的王朝被推翻;建立新的政權。引申指時代變化很大;與舊時代的情況大不相同。有時也指外敵入侵。 |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 |
gǎi guò bù lìn改過不吝 | 吝:可惜。改正錯誤態度堅決,不猶豫。 | 《尚書·仲虺之誥》:“改過不吝。” 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述湯之所以王,則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言能納諫也。” |
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若說要我改邪歸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guò ér néng gǎi過而能改 | 有了錯誤就能改正。 |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gǎi huàn tóu miàn改換頭面 | 喻改變身份。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卻說鮮于同自吟了這八句詩,其志愈銳。怎奈時運不利,看看五十齊頭,‘蘇秦還是舊蘇秦’,不能勾改換頭面。” |
dùn míng gǎi zuò遁名改作 | 竄改物名,改變作品。 | |
gǎi è xíng shàn改惡行善 | 不再做惡,轉做好事。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九十一卷:“夫欲修學,熟尋此文,改惡行善,速登神仙。” |
gǎi zhé yì tú改轍易途 |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 | 宋 楊夔《復宮闕后上執政書》:“前車已覆,后車豈可躡而行之,固當改轍易途,以取其不傾不蹶。” |
fān rán gǎi tú翻然改圖 | 迅速改變過來,另作打算。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呂凱傳》:“將軍若能翻然改圖,易跡更步,古人不難追,鄙土何足宰哉!” |
gǎi yù gǎi bù改玉改步 | 見“改步改玉”。 | 章炳麟《革命道德說》:“蒙古不道,宰割諸夏,改玉改步,人無異心。” |
zhāo lìng mù gǎi朝令暮改 | 早晨發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 漢·鼌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
yì zhé gǎi xián易轍改弦 | 變更車道,改換琴弦。比喻改變方向、計劃、做法或態度。 | 清·王韜《〈火器略說〉后跋》:“若一旦易轍改弦,以其材力聰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見其必遜于西人也哉?” |
zhāo lìng xī gǎi朝令夕改 | 早上發的命令;晚上就改變。形容政令多改;使人民無所適從。 | 唐 元稹《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煩,自非有為而為。” |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
gēng xìng gǎi wù更姓改物 |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 《國語 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
zì xīn gǎi guò自新改過 | 自新:自己重新做人。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 |
gǎi bù gǎi yù改步改玉 | 步:古代祭祀時祭者與尸相距的步數,以地位排列。改變步數,改換玉飾。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 | 左丘明《左傳 定公五年》:“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于房。陽虎將以玙璠斂,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 |
cháo gèng mù gǎi朝更暮改 | 早晨剛改過,晚上又變了。形容主意不定,一會兒一個樣。亦作“朝更夕改”。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戰國來尚縱橫朝更暮改,至楚漢誅暴秦大業歸劉。” |
yí fēng gǎi sú移風改俗 | 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 《宋書 樂志一》:“移風改俗,致和樂之極。” |
gǎi zhāng yì diào改張易調 | 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 | 《晉書·瑯邪悼王煥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gǎi xíng qiān shàn改行遷善 | 改變不良行為,誠心向善。同“改行為善”。 | 《新唐書 張巡傳》:“巡下車,以法誅之,赦余黨,莫不改行遷善。” |
gǎi è wéi shàn改惡為善 | 不再作惡,重新做人。 | 《禮記·中庸》“明則動,動則變”漢·鄭玄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 |
qiáo zhuāng gǎi bàn喬裝改扮 | 改變原來外形,使人不認識他。 | 郭澄清《大刀記》第八章:“繼而又道:‘來個喬裝改扮,分散突圍。’” |
zhāo xíng xī gǎi朝行夕改 | 朝:早晨。早晨頒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無常,局勢混亂。 | 《晉書·趙王倫傳》:“白書青紙為詔,或朝行夕改者數四,百官轉易如流矣。” |
chái tiān gǎi wù柴天改物 | 指改朝換代。改物,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 | 《宋書 武帝紀贊》:“至于鐘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于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感熙之末。” |
gǎi míng huàn xìng改名換姓 | 改換了原來的姓名。 | 宋 朱熹《答孫敬甫》:“不必如此隱諱遮藏,改名換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
gǎi shì chéng fēi改是成非 |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 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
fēng yí sú gǎi風移俗改 | 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 晉·李氏《先賢行狀》:“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
gēng xìng gǎi míng更姓改名 | 更:改變。指改換原來的姓名。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發披淄去了。” |
zhāo chū xī gǎi朝出夕改 | 朝:早晨。早晨頒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無常,局勢混亂。 | 《周書·權景宣傳》:“而景宣以任遇隆重,遂驕傲恣縱,多自矜伐,兼納賄貨,指麾節度,朝出夕改。” |
gǎi kē yì yè改柯易葉 | 指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 | 《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
gǎi yù gǎi xíng改玉改行 | 見“改步改玉”。 | 《國語·周語中》:“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不許,曰:‘……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