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nú jì tóng yuán駑驥同轅 | 駑:劣馬;驥:良馬;轅:車前直木。劣馬和良馬同拉一輛車。比喻庸人與賢人混在一起。 | 《孔叢子·對魏王》:“駑驥同轅,伯樂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為之嘆息。” |
rén tóng yī shì仁同一視 | 猶言一視同仁。 | 《元典章·詔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詔》:“於戲!慶衍無疆,既正名于國,本仁同一視,尚均福于黎元。” |
fēn xíng tóng qì分形同氣 |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td> |
tóng chuáng gòng zhěn同床共枕 | 謂同床并頭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石郎附馬傳》:“我王若依小臣奏,休信同床共枕人?!?/td> |
bì lì tóng xīn畢力同心 | 猶言齊心協力。 | 唐 陸贄《興元論賜渾瑊詔書為取散失內人等議狀》:“畢力同心,共平多難,止土崩于絕岸,收板蕩于橫流?!?/td> |
yī kǒu tóng yīn一口同音 | 猶言眾口一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td> |
pàn rán bù tóng判然不同 | 判:顯然的區別。區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樣。 | 《朱子語類》卷二十:“若不先見得此仁,則心術上言仁,與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
ēn tóng zài zào恩同再造 |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極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樣。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倘出此關,不啻恩同再造。將來如有出頭之日,莫非伯伯所賜了。” |
tóng yù jī luǒ同浴譏裸 | 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 | |
tóng xīn gòng jì同心共濟 | 亦作“同心協濟”。謂齊心協力,克服困難。 | 宋·歐陽修《朋黨論》:“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共濟?!?/td> |
tóng è gòng jì同惡共濟 | 見“同惡相濟”。 |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護,同惡共濟。” |
dào bù tóng,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為謀 | 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
yù shí tóng jìn玉石同燼 | 美玉和石頭一樣燒壞。比喻好壞不分,同歸于盡。 | 梁啟超《新羅馬》:“逆著你來便玉石同燼,順著你來又雞犬不寧。” |
tóng gōng yī tǐ同功一體 | 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 |
zhì tóng qì hé志同氣合 | 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第四卷:“逢原每不樂補之所為,而墨花實不逮,唯長于平遠,遇志同氣合者始為作之?!?/td> |
tóng yīn gòng lǜ同音共律 | 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td> |
fēng yǔ tóng zhōu風雨同舟 | 舟:船。在風雨中同乘在一條船上;一起與風雨搏斗。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td> |
qíng tóng shǒu zú情同手足 | 情:交誼;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親兄弟一樣。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1回:“辛環曰:‘名雖各姓,情同手足?!?/td> |
yù shí tóng chén玉石同沉 | 比喻善惡一齊受害。 | 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孟諸焚燎,芝艾俱盡;宣房河決,玉石同沉?!?/td> |
fá yì dǎng tóng伐異黨同 | 伐:討伐,攻擊。指結幫分派,偏向同伙,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 《后漢書 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td> |
jiǔ shì tóng jū九世同居 | 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 《新唐書·孝友傳序》:“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東安王樂、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撫,表其門?!?/td> |
xié lì tóng xīn協力同心 | 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 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周書·崔謙傳》:“然后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勛,復興于茲日矣?!?/td> |
tóng chuāng gù yǒu同窗故友 | 同窗:同學。老同學,好朋友。 | 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我有個同窗故友,姓韓名輔臣。” |
tóng bāo gòng qì同胞共氣 | 喻指親兄弟。 | 《北齊書·孝昭帝紀》:“體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內瞻仰,同胞共氣,家國所憑?!?/td> |
shì tóng ér xì視同兒戲 | 把事情當成小孩兒玩耍一樣來對待。比喻不當一回事;極不重視。兒戲:小孩子鬧著玩。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td> |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 | 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td> |
yì míng tóng shí異名同實 | 名稱不同,實質一樣。 | 《莊子·知北游》:“異名同實,其指一也?!?/td> |
tóng guī shū tú同歸殊涂 |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痹^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于一。后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td> |
tóng zhōu gòng mìng同舟共命 | 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著道:‘我們此刻,統共一十四個人,真正同舟共命,務求大家想個法子,脫了干系才好。’” |
yī tǐ tóng xīn一體同心 | 一體:一個整體;同心:齊心。比喻關系密切,共同一心。 | 《儀禮·喪服》:“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凡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td> |
yī mén tóng qì一門同氣 | 謂同門兄弟。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門同氣,我怎么不與他出力辨明冤枉。” |
yī xīn tóng gōng一心同功 | 同心協力,共赴事功。 |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td> |
bù qī ér tóng不期而同 | 期:約定期限。指不約而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整理國故的評價》:“他的論調與吳稚暉的雖若不期而同,但是吳稚暉所注眼的是功利問題?!?/td> |
fāng tǔ yì tóng方土異同 | 方土:指各地形勝物產人情。指各地的風土人情及地形物產等共同點和不同點。 | 《晉書·王渾傳》:“令中書指宣明詔,問方土異同,賢才秀異,風俗好尚,農桑本務?!?/td> |
tóng è xiāng dǎng同惡相黨 | 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 《詩·大雅·皇矣》“維彼四國,爰究爰度”唐·孔穎疏:“言其同惡相黨,共行虐政也?!?/td> |
hé ér bù tóng和而不同 | 和:和睦;同:茍同;無原則地附和。與人和睦相處;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茍同。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td> |
tóng xīn lù lì同心僇力 | 見“同心戮力”。 | 《明史·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td> |
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 奸詐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惡劣到極點。 | |
qín sè hé tóng琴瑟和同 | 琴瑟:兩種弦樂器名。琴瑟合奏時聲音非常和諧。比喻夫妻關系和諧。 | 元·喬吉《揚州夢》第二折:“再不趁蝶使蜂媒廝斷送,再不信怪友狂朋廝搬弄,但能夠魚水相逢琴瑟和同?!?/td> |
zhì zhě suǒ jiàn lüè tóng智者所見略同 | 智者:聰明有智慧的人;略:大致。指有見識者所持見解大致相同。 | 晉·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盤而食 |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 | 《魏書 楊椿傳》:“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聲 | 猶一口同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tóng è xiāng jiù同惡相救 | 形容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 《晉書·呂光載記》:“晃、穆共相唇齒,寧又同惡相救,東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td> |
tóng děng duì dài同等對待 | 同等看待,等同對待。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們的子弟一律和貧下中農子弟同等對待,不論入黨入團,招工招干和參軍,都不再受影響?!?/td> |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 |
shì tóng gǒng bì視同拱璧 | 看作兩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貴。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4回:“求著他一副對子,一把扇子,那就視同拱璧,也不管他的字好歹?!?/td> |
láng yáng tóng sì狼羊同飼 | 比喻把壞人同好人一樣對待。 | 明·張居正《答兩廣凌洋山計羅旁善后》:“若但務招徠,不加審別,蘭棘并植,狼羊同飼,將復為昔日之羅旁矣?!?/td> |
yì tóng fǎn zhǎng易同反掌 | 見“易如反掌”。 | 《北史·王軌傳》:“此州控帶淮南,鄰接強寇,欲為身計,易同反掌?!?/td> |
bái diào tóng xīn白藋同心 | 猶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羨榮華的品節。 | 北周 庾信《竹杖賦》:“秋藜促節,白藋同心。終堪荷蓧,自足驅禽。” |
qíng tóng gǔ ròu情同骨肉 | 形容關系密切如一家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7回:“我與公覆,情同骨肉,徑來為獻密書,未知丞相肯容納否?” |
yì tú tóng guī異涂同歸 |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儒》:“圣人異涂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
shū tú tóng guī殊途同歸 | 殊:不同的。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td> |
xì fǎ rén rén huì biàn,gè yǒu qiǎo miào bù tóng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為人做事像變戲法一樣,各有各的巧妙之處。 | 魯迅《現代史》:“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鋵嵤窃S多年間,總是這一套,也總有人看?!?/td> |
shǐ lì tóng xīn矢力同心 | 齊心合力。 | 《辛亥革命·關于南北議合的清方檔案》:“方今人心趨共和,決無第二問題,不獨東南十數省矢力同心,即西北各省聞亦均表同意?!?/td> |
tóng chuáng gòng qǐn同床共寢 | 共同睡一張床。形容兩人關系密切。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61回:“殊不知我與羅郎雖同床共寢兩月,而此身從未沾染,此心可對天日?!?/td> |
fēi tóng xiǎo kě非同小可 | 小可:尋常;一般。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況嚴重;不可忽視。也指人的學問、本領不同尋常。 | 元 關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事關天關地,非同小可!” |
shū fāng tóng zhì殊方同致 | 猶殊途同歸。 | 《隋書·儒林傳序》:“北學深蕪,窮其枝葉,考其終始,要其會歸,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td> |
hé dǎn tóng xīn合膽同心 | 猶言同心同德。 | 天地會《共同和合歌》:“和氣自然兄弟眾,合膽同心拜五人?!?/td> |
pǔ tiān tóng qìng溥天同慶 | 遍天下的人一同歡慶。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郭淮傳》:“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 |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 《周易 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bǎi kǒu tóng shēng百口同聲 | 大家所說的都一樣。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時已亭午,小珠跌坐墳下,哭個不住。末后禿頭與跟人勸止,大眾百口同聲,小珠方停了哭,謝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禿頭家來?!?/td> |
liù ěr bù tóng móu六耳不同謀 | 原意是三個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td> |
jīng wèi tóng liú涇渭同流 | 涇渭:涇水、渭水。比喻是非、好壞不分。 | 唐·王勃《上劉右相書》:“夫豈知世終異數,涇渭同流?!?/td> |
tōng tóng zuò bì通同作弊 | 作弊:用欺騙的手段做違法亂紀或不合規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壞事。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你與孩兒通同作弊,亂我家法?!?/td> |
fēn gān tóng kǔ分甘同苦 | 見“分甘共苦”。 | 《北齊書·慕容儼傳》:“儼猶申令將士,信賞必罰,分甘同苦,生死以之?!?/td> |
yì pài tóng yuán異派同源 | 源:來源。不同流派來自同一本源。 | 唐·賈束《揚州華林寺大悲禪師碑銘》:“慈悲廣大兮妙力無邊,八萬度門兮異派同源。” |
yì kǒu tóng yùn異口同韻 | 指大家說得都一樣。同“異口同音”。 | 老舍《趙子曰》第一:“現在的人們不但不復以窄窄金蓮為美,反異口同韻的詆為丑惡?!?/td> |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為謀 |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 《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td> |
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王法對于王子、平民是一樣的。 |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眾人都道說那里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奸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嗎?!?/td> |
niú jì tóng zào牛驥同皂 | 皂:牲口槽。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同處。 | 漢 焦贛《易林 升之小畜》:“牛驥同槽,郭氏以亡。” |
tóng xīn tóng dé同心同德 | 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 《尚書 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zhì tóng dào hé志同道合 |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 晉 陳壽《三國志 陳思王植傳》:“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yì lù tóng guī異路同歸 |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 《文子 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td> |
shuài tǔ tóng qìng率土同慶 | 猶言普天同慶。天下的人或全國的人共同慶祝。 | 唐 白居易《賀上尊號后大赦天下表》:“臣某言:伏奉七月十三日制書,大赦天下,跪捧宣布,蹈舞歡呼,自天降休,率土同慶。” |
shàng xià tóng yù上下同欲 |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謂眾心齊一。 | 春秋·齊·孫武《孫子·謀攻》:“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
bù yuē ér tóng不約而同 | 約:約定;同:相同。事先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
tóng zhì hé dào同志合道 | 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清·方望溪《兵部尚書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發于至誠,體國憂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與輔成治教。” |
tóng shēng xiāng qiú同聲相求 |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 唐·蕭穎士《江有歸舟》:“同聲相求,爾后我先,安得而不問哉?” |
tóng zhōu dí guó同舟敵國 | 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td> |
tóng chén hé wū同塵合污 | 謂行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濁之世。 | 明·李贄《藏書·大臣傳·狄仁杰》:“同塵合污,與世委蛇?!?/td> |
tóng zhōu ér jì同舟而濟 | 濟:渡水。大家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td> |
dǎng tóng fá yì黨同伐異 | 黨:原同“儻”;指偏袒;現在也指結伙;伐:攻擊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攻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泛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斗爭。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于時矣。” |
yǔ zhòng bù tóng與眾不同 | 和大家不一樣。 | 東漢 王充《論衡》:“故富貴之家,役使奴童,育養牛馬,必有與眾不同者矣?!?/td> |
dà tóng jìng yù大同境域 | 大同:所有地方都這樣。古代指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現指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 |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shū zhì tóng guī殊致同歸 | 同“殊涂同歸”。 | 《隋書·五行志》:“夫神陰陽不測,天則教人遷善。均乎影響,殊致同歸?!?/td> |
huò fú tóng mén禍福同門 | 謂禍福皆人自取。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非神圣人,莫之能分?!?/td> |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冰炭不同爐 | 比喻兩種對立的事物不能同處。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爐?!?/td> |
yǒu fú tóng xiǎng有福同享 | 幸福來共同分離。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回:“彼此兄弟,自應有福同享?!?/td> |
tóng bì xiāng jì同敝相濟 | 猶同惡相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宦者傳序》:“同敝相濟,故其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td> |
yì qǔ tóng gōng異曲同工 | 異:不同的;曲:曲調;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調;卻同樣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內容或形式雖然不一樣;但卻是同樣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樣好的效果。也作“同工異曲。” | 唐 韓愈《進學解》:“子云相如,同工異曲?!?/td> |
wèi tóng jiáo là味同嚼蠟 | 像吃蠟一樣;沒有一點味兒。形容語言或文章枯燥無味。嚼:咀嚼。 |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td> |
tóng xīn hé dé同心合德 | 同“同心同德”。 | 清·李漁《蜃中樓·獻壽》:“我有兩個同胞兄弟,一個是洞庭君,一個錢塘君。洞庭與俺同心合德?!?/td> |
tóng shēng tóng qì同聲同氣 | 見“同聲共氣”。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四回:“故小弟要進京里尋個知己,代他干營,好來任這海關監督,這時同聲同氣,才好做事?!?/td> |
jiāng hǎi tóng guī江海同歸 | 歸:歸宿。百海千江最終都流歸大海。形容殊途同歸。 | 宋·錢易《南部新書》:“初若矛楯相向,后類江海同歸。三殿談經,自此始也?!?/td> |
xún yóu bù tóng qì熏蕕不同器 | 熏蕕: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致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td> |
yì kǒu tóng cí異口同辭 | 異:不同。大家說得都一樣。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 | 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表》:“臣具委細問其嘖北事,皆異口同辭?!?/td> |
hào wù tóng zhī好惡同之 | 好:喜愛,喜好;惡:憎恨,討厭。對于事物有同一的愛憎。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惡同之?!?/td> |
xún yóu tóng qì熏蕕同器 | 熏:香草;蕕:臭草。香草與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內。比喻好人與壞人共處。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致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
xún móu qiān tóng詢謀僉同 | 謂咨詢和商議的意見都一致。 | 《尚書·大禹謨》:“朕志先定,詢謀僉同?!?/td> |
shí shǔ tóng xué十鼠同穴 |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網打盡。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勛無活分,而汝等敢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當令十鼠同穴?!?/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