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風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iàn juǎn fēng chí電卷風馳 | 卷:收起;馳:急行。形容像刮風和閃電那樣迅速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飛電馬,追風馬,跨上時電卷風馳。” |
sōng fēng shuǐ yuè松風水月 | 松濤清風,流水明月。形容景色優美或人才俊朗。 | 唐·李世民《大唐三藏圣叔序》:“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豈能方其朗潤。” |
wǔ fēng shí yǔ五風十雨 | 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場雨。形容風調雨順。 | 漢 王充《論衡 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
biàn fēng gǎi sú變風改俗 | 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 漢 王符《潛力夫 論三式》:“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
fēng shuāng yǔ xuě風霜雨雪 | 比喻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 | 元 馬致遠《黃梁夢》第四折:“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霜雨雪。” |
qiū fēng wán shàn秋風紈扇 | 秋日涼風至,扇子遂棄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寵。 | 清 李漁《意中緣 先訂》:“萬一結褵之后,見美而遷,使奴家有秋風紈扇之悲,如何是好! |
wēi fēng bā miàn威風八面 | 形容神氣十足,聲勢懾人。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鄙人面奉御旨,辦理‘七七’周年紀念——有人早就這樣替我宣傳出去了——應該是威風八面的事。” |
fēng yún biàn huàn風云變幻 | 風云:比喻變幻動蕩的局勢;變幻:變化不定。形容天氣變化無常 。現比喻局勢復雜;變化急速;難以預料。 | 宋 陸游《劍南詩稿》:“風云變化幾席上,蛟黿出波瀾桿前。” |
piāo fēng zhòu yǔ飄風驟雨 | 同“飄風暴雨”。 | 《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
fēng yǔ gòng zhōu風雨共舟 | 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 |
nì fēng chēng chuán逆風撐船 | 逆風:頂風。比喻身處逆境。 | 宋·陸游《與何蜀州啟》:“老驥伏櫪,雖未歇于壯心;逆風撐船,終不離于舊處。” |
bié ráo fēng zhì別饒風致 | 別有一番風趣。 | |
jí fēng zhòu yǔ疾風驟雨 | 疾:又快又猛;驟:突然而猛烈。形容風雨來勢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爭。 | 《淮南子 兵略訓》:“何謂隱之天?大寒甚暑,疾風暴雨,大霧冥晦,因此而為變者也。” |
fēng nuǎn rì lì風暖日麗 | 麗:美麗。風恬日暖,輕風柔和,陽光燦爛。形容天氣晴朗暖和。 | 茅盾《香市》:“因為從‘清明’到‘谷雨’這二十天內,風暖日麗,正是‘行樂’的時令。” |
fēng hé rì lì風和日麗 | 和:柔合;溫和。輕風柔和;陽光燦爛。形容天氣晴和。 | 清 吳趼人《痛史》:“是日風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
kàn fēng zhuǎn duò看風轉舵 | 看:觀察;舵:船控制方向的裝置。看著風向掌握船舵。比喻隨著形勢轉變方向,調整對策。 | 老舍《老張的哲學》:“不要緊,看風轉舵,主意多著呢!” |
fēng chí tíng jī風馳霆擊 | 形容迅速出擊。同“風馳電擊”。 | 陳熾《庸書 議院》:“華盛頓以編戶之細民,苦英人之虐政,風馳霆擊,崛起美洲。” |
xíng bù rú fēng行步如風 | 行:走路。走路的步子快捷如飛。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78卷:“服百日,雄氣大至,語聲寥亮,行步如風。” |
fēng liú cái zǐ風流才子 | 風度瀟灑,才學出眾的人。 | 唐 元稹《鶯鶯傳》:“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
fēng mó jiǔ bó風魔九伯 | 風:通“瘋”;風魔:瘋癲。瘋狂癡癲。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五卷:“休怪!我曾見風魔九伯,不曾見這般個神狗乾郎在。” |
fèi shí fēng qīng肺石風清 | 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訴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 | 《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 |
fēng shù bēi風樹悲 | 指喪父母的悲傷。 | 唐·白居易《贈友》詩:“庶使孝子心,皆無風樹悲。” |
tán tǔ fēng shēng談吐風生 | 見“談吐生風”。 |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21回:“一呼一吸興致豪,談吐風生議論高。” |
gǎi sú qiān fēng改俗遷風 | 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 《梁書·何胤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
xùn léi fēng liè迅雷風烈 | 猶言迅雷烈風。 | 春秋·魯·孔丘《論語·鄉黨》:“孔子迅雷風烈必變。” |
fèng yáng rén fēng奉揚仁風 | 奉揚:頌揚;仁風:施行仁政如同風行。舊時用作頌揚德政。 | 《晉書·袁宏傳》:“時閑皆集,安欲以卒迫試之,臨別執其手,顧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贈行。’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此黎庶。’” |
fēng cān shuǐ qī風餐水棲 | 在風中進食,在水上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艱辛。 | |
jí fēng sǎo luò yè疾風掃落葉 | 疾:急速,猛烈。比喻力量強大,進展迅速,所向無阻。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 |
suǒ xiàng fēng mǐ所向風靡 | 風靡:草木隨風倒伏的樣子。比喻畏懼強敵,聞風潰敗。 | 《晉書·王浚傳》:“臣自達巴丘,所向風靡。” |
wàng fēng ér zǒu望風而走 | 聽到風聲或看到蹤跡,馬上逃遁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54回:“今又不能盡力拒敵,反是望風而走。” |
bìng fēng sàng xīn病風喪心 | 風:通“瘋”,瘋狂。形容言行昏亂而荒謬。 | 宋·蘇洵《諫論》:“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 |
fēng liú rén wù風流人物 | 風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對一個時代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舊指好色或輕浮放蕩的人。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fēng qǐ làng yǒng風起浪涌 |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比喻事物相繼興起,聲勢浩大。 | 《晉書·謝安傳》:“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涌,諸人并懼,安吟嘯自若。”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樹欲靜而風不息 | 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 |
fēng qīng yuè míng風清月明 | 微風清涼,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同“風清月朗”。 | 明 劉基《橫碧樓記》:“又聞柯亭有美竹,可為笛,風清月明,登樓一吹,可以來鳳凰,驚蟄龍,真奇事也。” |
bǔ fēng nòng yuè捕風弄月 | 捕:捉拿,捉取。形容事物虛無飄渺,沒有根據。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2回:“響馬得財漏網,瘟太守面糊盆,不知苦辣,倒著落在我身上,要捕風弄月,教我哪里去追尋。” |
mǎ niú qí fēng馬牛其風 |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 《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 |
bǔ yǐng lāo fēng捕影撈風 | 撈:隨便拾取。比喻說話做事沒有確鑿可靠的根據。 | 清·方成培《雷峰塔·虎阜》:“官司緝匪,火急敢逗留?捕影撈風何處有?” |
léi lì fēng xíng雷厲風行 | 厲:猛烈;行:奔跑;引申為迅速。像打雷那樣猛烈;像刮風那樣迅速。比喻對法令的執行嚴厲迅速。也用來形容工作極度緊張;辦事果斷;行動迅速。 | 宋 曾鞏《亳州謝到任表》:“運獨斷之明,則天清水止;昭不殺之戒,則雷厲風行。” |
qīng fēng gāo yì清風高誼 | 風格高尚,友誼深厚。 | 《剪燈余話·兩川都轄院志》:“以薦冥福,清風高誼,傳播江湖間。” |
fēng yuè wú biān風月無邊 | 極言風景之佳勝。 | 宋·朱熹《六先生畫像·濂溪先生》:“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
gān bài xià fēng甘拜下風 |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自認不如對方;表示真心佩服。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
fēng liú yùn shì風流韻事 | 韻:風致;情趣。原指風雅而有情趣的事;即舊時文人騷客詩歌唱和、琴棋書畫一類活動。現多指男女相愛婚配之類的趣事;也指男女私情。 | 清 王韜《瀛壖雜志》:“人各卻步立,不敢詢姓氏,及移燭燭之,則倩扶也。一座嘩然,此亦風流之韻事,扁平之佳話。” |
cān fēng sù yǔ餐風宿雨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清 許思湄《謝清苑縣李賀母壽并請追失銀》:“別后餐風宿雨,兒歌行路之難。而芳草斜陽,又來孤館,自嘆春光九十,不屬勞人也。” |
bā miàn wēi fēng八面威風 | 八面:各方面。形容聲勢氣派十足。 | 元 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
tóng zhōu yù fēng同舟遇風 | 比喻同遭逆境。 | 宋·蘇軾《鐘子翼哀辭》引:“同舟遇風,胡越可使為左右手,況吾民乎!” |
diāo fēng nòng yuè刁風弄月 | 偷情的隱語。 | |
hé fēng xì yǔ和風細雨 | 溫和的風和細小的雨。本指自然現象;現多指用和緩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問題。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fēng cān yǔ sù風餐雨宿 | 在風中吃飯,在雨地里睡覺。形容行旅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回:“風餐雨宿,走了二十八個日頭,正月十四日,進了順城門,在河漕邊一個小庵內住了,安頓了行李。” |
fēng liú tì tǎng風流倜儻 | 風流:灑脫不拘、富有才學;倜儻: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華、有學識、風度灑脫豪爽;不拘于世俗禮節法度。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五卷:“那盧生生得偉貌長髯,風流倜儻。” |
shuō fēng shuō shuǐ說風說水 | 指攛掇慫恿。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4卷:“茶童見了錢,歡喜起來,又去說風說水道:‘娘子受了兩杯,也該去回敬一杯。’” |
kè wù cái fēng刻霧裁風 | 比喻擅長山水風光描寫。 | 明 袁宏道《和丘長孺》:“五言七言信手成,刻霧裁風好饑骨。” |
zhǎng bié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fēng qián yuè xià風前月下 | 指良辰美景。 | 唐 劉禹錫《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詩:“借問風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對胡床。” |
liú fēng huí xuě流風回雪 | 輕逸飄搖貌。 |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鷂兮若流風之回雪。” |
fēng mǎ yún chē風馬云車 | 指神靈的車馬。 | 唐 柳宗元《雷塘禱雨文》:“風馬云車,肅焉徘徊。” |
táo lǐ chūn fēng桃李春風 | 比喻學生受到良師的諄諄教誨。 | 宋·楊萬里《送劉童子》詩:“長成來奏三千牘,桃李春風冠集英。” |
wēi fēng sǎo dì威風掃地 | 完全喪失了威嚴和信譽。 | 趙樹理《三里灣》:“要是完全聽他的,以前的威風掃地,以后就再不得為王。” |
fēng guāng yǐ nǐ風光旖旎 | 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 秦牧《花市》:“人們怎能不熱愛這個風光旖旎的南國花市,怎能不從這個盛大的花市享受著生活的溫馨呢!” |
fēng sú rén qíng風俗人情 |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 | 唐 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志》:“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
yī lù fēng chén一路風塵 | 形容旅途辛苦。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不知賜光謬領否?” |
yǔ sàn fēng liú雨散風流 | 比喻離散。 | 清·方文《送錢而介歸攜李》詩:“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獨多……可憐一別十三載,雨散風流竟安在。” |
tūn fēng yǐn yǔ吞風飲雨 | 猶言餐風宿露。形容四處奔波,生活艱辛。 | 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國課,去年職開征之始,晝夜焦蒿,吞風飲雨,僅得免于參罰。” |
nòng yuè cháo fēng弄月嘲風 | 弄:玩賞;嘲:嘲笑;風、月:泛指各種自然景物。指描寫風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 唐·白居易《將歸渭村先寄舍弟》詩:“詠月嘲風先要減,登山臨水亦宜稀。” |
jì yuè guāng fēng霽月光風 | 指雨過天晴時的明凈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開闊。 | 宋陳亮《謝羅尚書啟》:“霽月光風,終然灑落。” |
ōu fēng mò yǔ歐風墨雨 | 比喻來自歐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襲。 | 各生《利用中國之政教論》:“歐風墨雨,凓搖吾室家者,旦夕且至矣,而何暇于從容立憲為?” |
ěr biān zhī fēng耳邊之風 | 耳旁之風,一吹而過。比喻不重視,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聽說,只當耳邊之風。” |
dào gǔ xiān fēng道骨仙風 | 謂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氣質神采。 | 宋·程珌《喜遷鶯·壽薛樞密》詞:“道骨仙風,安排頓著,須是人間紫府。” |
nán fēng bù jìng南風不競 | 南風:南方的音樂;不競:指樂音微弱。原指楚軍戰不能勝。后比喻競賽的對手力量不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八年》:“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 |
dǐ lì fēng jié砥礪風節 | 磨煉品格、節操。 | 《元史·魏初傳》:“請自今監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歲,各舉一人自代。所舉不當,有罰。不惟砥礪風節,亦可為國得人。” |
fēng yún chì zhà風云叱咤 | 叱咤:發怒吆喝。一聲呼喊、怒喝,可以使風云變色。形容聲勢威力極大。 | 明·吾丘瑞《運甓記·廣州運甓》:“我軍威宣播,風云叱咤呼。” |
fēng léi huǒ pào風雷火炮 | 形容十分急躁。 | 清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二回:“上前天我們才到上海,貨還沒有起完,到了半夜里,忽然憲太太來了,風雷火炮的一陣,馬上就要開船,臉上很帶點怒色。” |
fēng huán wù bìn風鬟霧鬢 | 形容女子頭發美麗或頭發蓬松散亂。 | 宋 李清照《永遇樂》詞:“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
mù lù shū fēng沐露梳風 | 謂受風露輕拂、浸潤。 | 宋·王十朋《郡圃無海棠買數根植之》詩:“半含欲吐不勝情,沐露梳風睡明月。” |
xiān fēng dào qì仙風道氣 | 猶仙風道骨。 | 明·屠隆《彩毫記·泛舟采石》:“老爺身著宮錦袍,頭戴華陽巾,仙風道氣,軒軒霞舉。” |
qiān lǐ tóng fēng千里同風 | 比喻天下太平。 | 漢·王充《論衡·雷虛》:“夫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共雷。” |
cān fēng yàn lù餐風咽露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青天白日》:“餐風咽露,跋涉奔波。” |
fēng chuī yǔ dǎ風吹雨打 | 風雨侵襲。原指風雨對花木的摧殘或建筑物侵蝕。比喻某種力量的打擊或鍛煉考驗。 | 唐 杜甫《三絕句》:“不如醉里風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 |
qīng fēng jìn jié清風勁節 | 喻人品純潔,節操堅貞。 | 清·戴名世《〈左尚子制義〉序》:“忠毅(左忠毅)以清風勁節,罹于黨禍,海內至今仰之。”又《贈葉蒼巖序》:“兩人官位相埒,而俱以清風勁節,顯名天下。” |
jiàn shì shēng fēng見事生風 | 形容遇到事情,興風作浪。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棘闈志異》:“第少年喜事,每捕風捉影,見事生風。” |
yǐn lù cān fēng飲露餐風 | 喝的是露水,吃的是風。形容超凡脫俗的生活。亦作“飲風餐露”。 | 明·無名氏《破風詩》第三折:“雖然形狀不尋常,飲露餐風易隱藏。” |
gāo fēng jìn jié高風勁節 | 見“高風峻節”。 | 明·邵璨《香囊記·潛回》:“那飲藥譙玄,納肝弘演,高風勁節真堪羨,滄溟波浪能幾枯,歲寒松柏何曾變。” |
fēng yún biàn sè風云變色 | 風云:比喻變幻的局勢。比喻局勢變化大。 | 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瞾檄》:“喑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 |
fēng dù piān piān風度翩翩 | 風度:美好的舉止姿態;翩翩:文雅的樣子。舉止文雅優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 |
lǎo jì sī fēng老驥嘶風 | 嘶:馬叫。馬老了但雄風猶在,鳴叫的聲音還很雄壯。 | 《光明日報》1980.8.18:“‘老驥嘶風,英心不退’,年富力強的青、壯、少年又當如何!” |
fēng zī chuò yuē風姿綽約 | 風:風度;綽約:女子姿態柔美的樣子。形容女子風韻姿態柔美動人。 |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我們往不遠處一張餐桌上看,果然有個風姿綽約的女子獨坐桌旁擺著筷子等菜。” |
dài mǎ yī fēng代馬依風 |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馬:北方產的良馬。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愿老死他鄉。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 |
yùn jiè fēng liú醞藉風流 | 醞藉:寬和有涵容。形容人的風度瀟灑溫文。 | 《舊唐書·權德輿傳》:“動作語言,一無外飾,醞藉風流,為時稱向。” |
kǔ yǔ qī fēng苦雨凄風 | 形容天氣惡劣。比喻情景凄苦悲涼。 | 南朝 梁 殷蕓《小說 袁安》:“雹遂為之沉淪,伏而不起,乃無苦雨凄風焉。” |
fēng lǐ lái yǔ lǐ qù風里來雨里去 | 形容生活、工作勤苦。 | 胡正《汾水長流》第19章:“你就知道睡死覺,人家淋成這樣,也不說起來幫我換換衣衫。我這么風里來雨里去的是為了甚?” |
chì zhà fēng yún叱咤風云 | 叱咤:發怒吆喝。一聲怒喝;可使風云變色。形容聲勢威力極大;可以左右整個局勢。 | 《晉書 乞伏熾磐載記論》:“熾磐叱咤風云,見機而動。” |
cǐ fēng bù kě zhǎng此風不可長 | 這種風氣不能讓它滋長發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四十七回:“若到外面說了,人家就要說此風不可長了。” |
fēng yǔ xiāo tiáo風雨蕭條 | 蕭條:寂寞。風雨交加,顯出冷落的景象。 | 唐·崔融《嵩山啟母廟碑》:“訪遺蹤于女峽,風雨蕭條,征往事于姑泉,弦歌響亮。” |
fēng yǔ bù gǎi風雨不改 | 比喻處于惡劣環境中不變其節操。 | 《詩經 鄭風 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
yuān yǒng fēng lì淵涌風厲 | 如水之涌,如風之疾。比喻談吐滔滔不絕。 |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士有機變清銳,巧言綺粲,攬引譬喻,淵涌風厲。然而口之所談,身不能行。” |
xǐng sú guān fēng省俗觀風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隋書·煬帝紀》:“省俗觀風,爰屆幽朔。” |
fēng zhōng zhī zhú風中之燭 | 在風里晃動的燭光。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 | 明 李贄《覆鄧石陽書》:“猶聞拜疾趨,全不念風中之燭,滅在俄頃。” |
kàn fēng shǐ duò看風使舵 | 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法云法秀禪師》:“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 |
mù rú qīng fēng穆如清風 | 指和美如清風化養萬物。 | 《詩經 大雅 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
yuè xià fēng qián月下風前 | 游樂休息的環境。多指談情說愛的處所 | 元·丘處機《無俗念·樂道》詞:“月下風前,天長地久,自在乘鸞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