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白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ěn bái mò hēi粉白墨黑 | 以粉傅面、以黛畫眉。謂女子修飾容顏。同“粉白黛黑”。 | 《戰國策 楚策三》:“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
bái yǐ zhēng xué白蟻爭穴 | 比喻競逐名利。 | 元 馬謙齋《沉醉東風 自悟》曲:“取富貴青蠅競血,進功名白蟻爭穴。” |
chén yuān mò bái沉冤莫白 | 沉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無法辯白,不能弄清。長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 宋 張商英《鄂州謝上表》:“雖有沉冤,莫能往訴。” |
chún hóng chǐ bái唇紅齒白 | 嘴唇紅,牙齒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
bái làng xiān tiān白浪掀天 | 掀:翻騰。形容風大浪高。 | 唐 白居易《風雨晚泊》詩:“青苔撲地連春雨,白浪掀天盡日風。 |
hóng kǒu bái yá紅口白牙 |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話確實說過。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56回:“紅口白牙,吃了東西,要甜的不敢給咸的,要辣的不敢給酸的,吃完了不給錢?” |
jí chì bái liǎn急赤白臉 | 心里著急,臉色難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 浩然《艷陽天》第60章:“韓小樂見焦淑紅急赤白臉,好像要吵架的樣子。” |
huáng jī bái fàn黃齏白飯 | 指粗惡的飯食。 | 明·陳汝元《金蓮記·焚券》:“風雨蕭條,衡門暫留,黃齏白飯度春秋。” |
bái gǔ lù yě白骨露野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 三國 魏 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
zhǐ zào wéi bái指皁為白 | 謂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 |
bái gǔ zài ròu白骨再肉 | 白骨上再生出肉來。比喻起死回生。 | 唐 張文成《游仙窟》:“十娘憐憫客人,存其死命,可謂白骨再肉,枯樹重花。 |
chōu huáng duì bái抽黃對白 | 謂只求對仗工穩。 | 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為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飛走。” |
jīn huái tǎn bái襟懷坦白 | 襟懷:胸懷;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 清 陳文述《放牛行同前韻》:“董君性仁慈,襟懷亦坦白。” |
bái rì xiù yī白日繡衣 | 繡:用絲茸或絲線在布上刺成花紋圖案。比喻富貴后還鄉,向鄉親們夸耀 | 漢 應劭《風俗通 怪神 世間多有伐木血出以為怪者》:“(張遼)以二千石之尊過鄉里,薦祝祖考,白日繡衣,榮羨如此。” |
hēi jiā bái rì黑家白日 | 不分晝夜,整天整夜。 | 《紅樓夢》第三八回:“賈母笑道:‘明日叫你黑家白日跟著我,我倒常笑笑兒,也不許你回屋里去。’” |
zhī bái shǒu hēi知白守黑 | 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度。 | 先秦 李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
bái yù wēi xiá白玉微瑕 | 白玉上的小斑點。比喻有些小缺點,美中不足。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公平》:“君子小過,蓋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鉛刀之一割。” |
zào bái bù fēn皂白不分 |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清 林則徐《札澳門同知傳諭義律準駁條款》:“不得混入驅逐奸夷之內,紛紛回澳,致令皂白不分,自取玷辱。” |
fěn bái dài hēi粉白黛黑 | 粉白:在臉上搽粉,使臉更白;黛黑:畫眉毛,使眉毛更黑。泛指女子的妝飾。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周穆王》:“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雜。” |
bái tóu rú xīn白頭如新 | 白頭:頭發白了;引申為時間久長;新:新交。從相識至頭發白了;還同新交的朋友一樣。意謂相知不深。常與“傾蓋如故”搭配使用。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
bái rì jiàn guǐ白日見鬼 | 大白天見到鬼。原比喻官府里清閑、冷落。現多比喻不可能出現的事。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六卷:“在京師時有語曰:‘吏、勛、封、考,筆頭不倒……工、屯、虞、水,白日見鬼。’” |
bái tù chì wū白兔赤烏 | 月亮和太陽的代稱。多借指時間。 | 唐 白居易《勸酒》詩:“天地迢迢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趁走。” |
xiāo sǔn bái rì消損白日 | 消:耗費;損:減;白日:時光。耗費時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符傳》:“坐食嘉谷,消損白日。” |
féng táng bái shǒu馮唐白首 | 同“馮唐易老”。 |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賢,而賈誼見逐,張釋之十年不見省用,馮唐白首,屈于郎署,豈不惜哉!” |
qīng tiān bái rì清天白日 | 大白天。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醒來!清天白日,卻怎的這等酣睡?” |
fù liè táo bái富埒陶白 | 比喻極富有。 | 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富埒陶白,貲巨程羅,山擅銅陵,家藏金穴。” |
huái huáng wò bái懷黃握白 | 謂攜帶著錢財。黃,指黃金;白,指白銀。 | 晉·葛洪《抱樸子·勉學》:“于是莫不蒙塵觸雨,戴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獲矣。” |
yī qióng èr bái一窮二白 | 窮:物質基礎差;經濟水平低。白:文化、科學落后。形容經濟、文化科學水平低;不發達。 |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 |
sǐ qiú bái lài死求白賴 | 指不停地糾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俗話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死求白賴,或者竟攔住他也不可知。” |
bái diào tóng xīn白藋同心 | 猶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羨榮華的品節。 | 北周 庾信《竹杖賦》:“秋藜促節,白藋同心。終堪荷蓧,自足驅禽。” |
bái zhòu jiàn guǐ白晝見鬼 | 泛指虛妄荒誕、不可能出現的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龍香嘻的一笑道:‘白日見鬼!枉著人急了這許多時。’” |
bù míng bù bái不明不白 |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李生)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結隊,馳馬試劍,黑夜里往來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
bái shǒu tóng guī白首同歸 | 歸:歸向、歸宿。一直到頭發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誼長久,始終不渝。后用“白首同歸”,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時去世。 | 晉·潘岳《金谷集作詩》:“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
kōng gǔ bái jū空谷白駒 | 駒:小壯的馬。很好的一匹折馬,卻放在山谷里不用。比喻不能任用賢能。 | 《詩經 小雅 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
yuè bái fēng qīng月白風清 | 月光皎潔;微風涼爽。形容恬靜美好的夜景。 | 宋 蘇軾《后赤壁賦》:“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
shēn qiē zhe bái深切著白 | 見“深切著明”。 | |
dān shū bái mǎ丹書白馬 |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后人稱為“丹書白馬”。 |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也。” |
zhēn xiàng dà bái真相大白 | 真相:佛教用語;指本來面目;大白:徹底弄清楚了。真實情況完全弄清楚了。 | 《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瘋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
cāng gǒu bái yún蒼狗白云 | 比喻事物變幻無常。同“蒼狗白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春花秋月銷磨盡,蒼狗白云變態中,游絲萬丈飄無定。” |
bái là míng jīng白蠟明經 | 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 | 唐 張鷟《朝野僉載》:“張鷟號青錢學士,以其萬選萬中。時有明經董萬九上不第,號白蠟明經,與鷟為對。” |
píng bái wú gū平白無辜 | 清白無罪。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一回:“這樣說,你竟是個平白無辜人了。” |
bái shǒu bù yú白首不渝 | 渝:改變。白頭到老也不變。形容人一生忠誠、堅定。 | 《梁書 何點傳》:“新除侍中何點,棲遲衡泌,白首不渝。 |
bái xuě nán hé白雪難和 | 白雪:指楚國一首歌曲名。 | |
bái shǒu kōng guī白首空歸 | 白了頭發,空手回來。比喻年紀已老,學無成就。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獻帝紀》:“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 |
shù hēi lùn bái數黑論白 | 見“數黑論黃”。 | 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非是俺巧言令色,素與您數黑論白。” |
wū tóu bái,mǎ shēng jiǎo烏頭白,馬生角 | 比喻不可能出現的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 |
bái tóu dào lǎo白頭到老 | 白頭:頭發白。指夫妻相愛相守一直到老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際,風波歷盡,剛好遇個老成的孤老,兩下志同道合,收繩卷索,白頭到老。” |
bái shǒu rú xīn,qīng gài rú gù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 白首:老年;傾蓋:停車,初見。有人相識到老還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 |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擇所安。” |
chāi bái dào zì拆白道字 | 把一個字拆成一句話的一種文字游戲。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俺孩子拆白道字,頂真續麻,無般不曉,無般不會。” |
bái hēi fēn míng白黑分明 |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 東漢 班固《漢書 薛宣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
bái shǒu xiāng zhī白首相知 | 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頑夫廉》:“君家朋友何須道,翻騰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發相知,按劍同袍。” |
bái shǒu rú xīn白首如新 | 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 | 宋 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擇所安。孟德視仆,豈惜此尺寸之士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 |
bái yī zǎi xiàng白衣宰相 | 指宰相家屬中身無名位而仗勢擅權的人。 | 《新唐書 令狐滈傳》:“且滈居當時,謂之‘白衣宰相’。滈未嘗舉進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謂無解及第,不已罔乎?” |
bù bái zhī yuān不白之冤 | 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無法辯白或無處申訴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2回:“非貪生怕死,實欲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
míng bái liǎo dàng明白了當 | 形容說話或做事干凈利落。 | |
bái mó zuǐ pí白磨嘴皮 | 指說了一些無用的話,不能說動對方。 | |
diān dǎo hēi bái顛倒黑白 | 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
bái dīng sú kè白丁俗客 | 白丁:沒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輩。 | 明 無名氏《龐掠四郡》第一折:“往來無白丁俗客,談笑有上士高賓。” |
zào bái gōu fēn皂白溝分 | 皂:黑。比喻界限非常分明。 |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述而篇四》:此是圣學極至處,亦是圣學、異端皂白溝分處。 |
bái shǒu xīng jiā白手興家 | 形容原來無基礎或條件很差而創出一番事業。同“白手起家”。 | 沙汀《記賀龍》十一:“聯絡參謀極力稱贊這些同志都是白手興家的能手。” |
hēi zhī bái hàn黑汁白汗 | 形容辛勤勞動的汗水。 | 李凖《不能走那條路》:“他又想起在朱家扛活時,掌柜們在大麥天,看著別人黑汁白汗干活,王老三也是搖著扇子站在一邊看。” |
liǎng bìn bān bái兩鬢斑白 | 兩邊鬢角頭發花白。形容年老或操勞過度。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三章:“他關住門,立在腳地上,低傾下兩鬢斑白的頭顱,開始沉重地思考這新的使命。” |
xū shì shēng bái虛室生白 | 虛:使空虛;室:指心;白:指道。心無任何雜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 《莊子 人世間》:“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
bái tóu rú xīn,qīng gài rú gù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 白頭:老年;傾蓋:停車,初見。有人相識到老還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 | 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
zào bái nán fēn皂白難分 | 皂:黑。黑白很難分辨,比喻是非不易辨別。 | 川劇《評雪辨蹤》:“穿釘鞋的,你二天來,不要穿釘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們秀才要評什么足跡,給他做個皂白難分。” |
bái rì zuò mèng白日做夢 | 大白天做起夢來。比喻脫離實際的幻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 明 豫章醉月子《精選雅笑 送匾》:“以為必中而遍問星相者,亦是白日做夢。” |
bái fà hóng yán白發紅顏 | 顏:臉色。頭發斑白而臉色紅潤。形容老年人容光煥發的樣子。 | 《宣和畫譜 道釋四》:“舊嘗有痼疾,遇異人得修煉之術,卻藥謝醫,以至引年,白發紅顏,真有所得。” |
hùn xiáo hēi bái混淆黑白 | 混淆:混雜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攪在一起。指有意制造混亂以顛倒是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
yá bái kǒu qīng牙白口清 | 比喻說話清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怎當得十三妹定要問他個牙白口清,急得無法。” |
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 《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bái hóng guàn rì白虹貫日 | 虹:這里指的是“暈”(yùn);即日光通過云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貫:穿。古人迷信;認為這種異常的天象;是天變將發的征兆;將有不平常的事件發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四》:“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
sǐ biāo bái chán死標白纏 | 極力糾纏。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標白纏,他還要抓空子逃跑。” |
bái yī gōng qīng白衣公卿 |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一 散序進士》:“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
bái guī zhī diàn白圭之玷 | 圭:古代行禮時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斑點。比喻好人的缺點。 | 《詩經 大雅 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
qīng hún wú bái清渾皁白 | 比喻事物的本來面目、是非、情由等。 | |
bái bì qīng yíng白璧青蠅 | 白璧:潔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蠅:比喻佞人。比喻善惡忠佞。 | 唐 陳子昴《宴胡楚真禁所》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 |
liǎng tóu bái miàn兩頭白面 | 比喻表里不一,兩方面討好。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 |
bái shuǐ jiàn xīn白水鑒心 | 白水:清水;鑒:照。清澈的水能照見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凈的水一樣純潔。 | |
bái jiá qīng shān白帢青衫 | 舊時士人的服裝。亦借指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同“白袷藍衫”。 | 宋 謝翱《送袁太初歸剡原》詩:“風帆送客到夷州,白帢青衫談不朽。” |
lǐ bái táo hóng李白桃紅 | 桃花紅,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 唐·羊士諤《山閣聞笛》詩:“李白桃紅滿城郭,馬融閑臥望京師。” |
bái máo huáng yuè白旄黃鉞 | 比喻有關征戰的事。 | 《尚書 牧誓》:“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
bái yī qīng xiàng白衣卿相 |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 宋 柳永《鶴沖天》詞:“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
xiōng huái tǎn bái胸懷坦白 | 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純潔,待人誠懇,光明正大。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到任之后,會見大先生胸懷坦白,言語爽利,這些秀才們,本不來會的,也要來會會,人人自以為得明師。” |
hán yuān mò bái含冤莫白 | 含:包藏;莫:無處;無法;白:弄明白。指有冤屈無處申訴、無法昭雪。 | |
bái shǒu qióng jīng白首窮經 | 白首:白頭;窮經:專心鉆研經書。指直到年老還在鉆研經籍,形容好學不倦。 | 宋 蘇轍《范鎮可侍讀太一宮使告詞》:“謂白首窮經之樂,尚可推以與人。” |
dōng fāng jiāng bái東方將白 | 天將破曉。 | |
shù huáng dào bái數黃道白 | 見“數黃道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4卷:“第一件一張花嘴,數黃道白,指東話西,專一在官宦人家打蜇,那女眷們沒一個不被他哄得投機的。” |
hēi bái hùn xiáo黑白混淆 | 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制造混亂。 | 《后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
bù fēn qīng béi不分青白 | 指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 見“不分皂白”。 |
bái yī sòng jiǔ白衣送酒 | 穿白衣的人來送酒。指人心想事成。 | 南朝·宋·檀鸞《續晉陽秋》:“陶潛九日無酒,出籬邊悵望久耶,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 |
bù fēn zào bái不分皂白 | 皂:黑色。不分黑白。比喻不分是非曲直;不問情由。 | 《詩經 大雅 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 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于王也。” |
hēi tiān bái rì黑天白日 | 白天和黑夜;整日整夜。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五:“工作隊和農工會,黑天白日,川流不息地有人看望。” |
bái miàn rú guān白面儒冠 | 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 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八四:“白面儒冠已問津,生涯只羨五侯賓。蕭蕭黃葉空村畔,可有攤書閉戶人?” |
qǔ qīng fēi bái取青妃白 | 見“取青媲白”。 |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卷:“后人只于全篇中爭一聯警拔,取青妃白,有句無章,所以去古日遠。” |
jié bái wú xiá潔白無瑕 | 潔白:指沒有其它顏色污染的白色。無瑕:指沒有瑕疵(斑點)。原指純白無斑點的玉,現用來比喻沒有缺點或污點。 | |
bái xuě ái ái白雪皚皚 | 皚皚:潔白的樣子,多用來形容霜雪。潔白的積雪銀光耀眼。 | 冰心《再寄小讀者》:“白雪皚皚,山頂上懸著一鉤淡黃色的新月。” |
bái tóu zhī tàn白頭之嘆 | 指婦女被遺棄而作晚景凄涼之嘆。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見棄,使妾有白頭之嘆。” |
féng táng tóu bái馮唐頭白 | 同“馮唐易老”。 | |
huáng yún bái cǎo黃云白草 | 形容邊塞荒漠凄涼的景象。 | 唐·權德輿《贈老將》詩:“白草黃云塞上秋,曾隨驃騎出并州。” |
bái fà qiān zhàng白發千丈 | 形容頭發既白且長,表示人因愁思過重而容顏衰老。 | 唐 李白《秋浦歌》詩:“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