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nán yǐ qǐ chǐ難于啟齒 | 啟齒:開口。話很難說出口。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2回:“欲告慶父,而難于啟齒,乃于門外號啕大哭。” |
zāi nán shēn zhòng災難深重 | 災難很多,而且嚴重。 | 曹禺《永遠向前》:“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時期,毛主席這篇《講話》堅決有力地指揮著我們。” |
wěi dà nán diào尾大難掉 | 猶言尾大不掉。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同于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 |
nán yǐ zhì xìn難以置信 | 不容易相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huà guǐ róng yì huà rén nán畫鬼容易畫人難 | 比喻憑空瞎說很容易,想要有真才實學確很難。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畫鬼容易畫人難。” |
lín nàn bù kǒng臨難不恐 | 臨:到;難:災難;恐: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韓非子 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
miàn yǒu nán sè面有難色 | 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賈大少爺因為奎官之事,面有難色,尚未回答得出。” |
gèng pú nán jìn更仆難盡 | 同“更仆難數”。 | 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上篇:“如奈端因蘋實墜地而悟吸力之理;瓦特因沸水蒸騰而悟汽機之理;如此類者,更仆難盡。” |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天下無難事 | 只要有決心去做,世上再困難的事也能辦成。 | 宋·秦觀《李訓論》:“天下無難事,得其人則易于反掌。” |
zhuān yù nán chéng專欲難成 | 專欲:個人欲望。單憑個人意愿,事情難以辦成。 | 《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gěng yē nán yán哽噎難言 | 哽:聲氣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氣塞,哭不出聲或說不出話的樣子。 | 冰心《斯人獨憔悴》:“穎石說到這里,已經哭得哽噎難言。” |
nán yán zhī yǐn難言之隱 |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
lái rì dà nàn來日大難 | 表示前途困難重重。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 |
hǎo mèng nán chéng好夢難成 | 在睡眠時,要想做個好夢也是不輕而易舉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難以變成現實。 | 宋·聶勝瓊《鷓鴣天·寄李之問》:“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
yuǎn shuǐ nán jiù jìn huǒ遠水難救近火 | 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九回:“只是遠水難救近火,可惜這間興處店面沒有貨賣。” |
qìng zhú nán shū磬竹難書 | 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后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dà nàn lín tóu大難臨頭 | 難:災禍;臨:到來。大災大禍降臨頭上。 | 莊周《莊子 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
pái yōu jiě nán排憂解難 | 排除憂愁,解除困難。 | 鄧小平《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各級黨政負責同志,要經常深入學校,傾聽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呼聲,為他們排憂解難。” |
zuǒ yòu wéi nán左右為難 | 無論怎么辦都有困難。指處于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決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事到其間,實在無法。” |
nán yǐ yù liào難以預料 | 預:預先;料:料想,估計。很難預先想到。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
bīng shān nán kào冰山難靠 | 比喻不能長久的權勢,難于依靠。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 |
guó jiā duō nàn國家多難 | 難:災難。國家多次遭到災難。形容國家政局不穩。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上》:“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 |
zuǒ yòu liǎng nán左右兩難 | 兩面為難,不容易決定。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 |
zì shēn nán bǎo自身難保 | 自己保不住自己。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 |
sān zāi bā nàn三災八難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況且自己又三災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 |
nán fēn nán jiě難分難解 | 指雙方爭吵、斗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系十分親密,分不開。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9卷:“為些風情事,做了出來,正在難分難解之際,忽然登第。” |
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shì清官難斷家事 | 清官:公正清廉的官吏。指家庭內部糾紛情況復雜,外人沒法斷定誰是誰非。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
àn jiàn nán fáng暗箭難防 | 暗箭:從隱蔽的地方放出來的箭;防:防備。從隱蔽的地方放出來的箭很難防備。 | 《古今雜劇 劉千病打獨角牛》第二折:“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我暗算他,搬將過來,則一拳打倒那廝,救你父親。”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 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 《后漢書 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qiān zāi bǎi nán千災百難 | 多災多難。 | 梁遇春《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一)》:“這個記憶已很值得好好保存起來,作這千災百難人生的慰藉。” |
yǒu kǒu nán zhāng有口難張 | 有話不便開口說或不敢說。 | |
yī yán jì chū,sì mǎ nán zhu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駟馬:古時用四匹馬拉一輛車。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的車也追不上;形容話已說出口;沒法再收回。也作“一言出口;駟馬難追”或單作“駟馬難追”。 | 元·李壽卿《伍員吹蕭》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 |
lín nán bù bì臨難不避 | 避:回避。到了危難之時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膽大。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
nán fēn nán shě難分難舍 | 舍:放下;分:分離、分別。形容感情很好;不忍分離。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難舍難分,所以一直就在船上打了‘水公館’。” |
jiān nán yù chéng艱難玉成 | 玉成:敬辭,意為成全,成功。形容經過艱辛的磨煉,終于獲得成功。 | |
zài suǒ nán miǎn在所難免 | 不可能避免。 | 清 李寶嘉《活地獄》第九回:“或者陽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難免。” |
lòu zhī nán mǎn漏卮難滿 | 卮:勵酒器。滲漏的酒器難于盛滿。多比喻權利的外溢。 | 《淮南子·氾論訓》:“今夫溜水足以溢壺榼,而江河不能實漏卮。” |
zhòng nán qún yí眾難群疑 | 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難,行之惟艱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非知之難,行之惟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
huàn nàn jiàn zhēn qíng患難見真情 | 只有經過共同的患難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鄧小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 |
nán gēng pú shǔ難更仆數 |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jiě rén nán dé解人難得 | 比喻知己難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qí hǔ nán xià騎虎難下 |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
nán jiě zhī mí難解之謎 | 難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難以理解或不易覺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 |
shǐ shí zhī nán矢石之難 |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 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矢石之難,許馬之勞,此復受次賞。” |
bǎi huì nán biàn百喙難辯 |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縱有眾多百口也很難辯解。同“百口莫辯”。 |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六回:“此時證據顯然,百喙難辯。榮復證成延廣罪案十條,每服一事,即授一籌。” |
yī yán yǐ chū,sì mǎ nán zhuī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xiāng tǔ nán lí鄉土難離 | 鄉土:家鄉,故土。難于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鄉土,離六親。” |
duō nàn xīng bāng多難興邦 | 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 左丘明《左傳 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
zhòng nù nán fàn,zhuān yù nán chéng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 專欲:一個人的欲望,眾人的債怒不可觸犯,一人的欲望難于實現。指不能違背多數人的意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ní pú sà luò shuǐ,zì shēn nán bǎo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 | 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比喻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幫助別人。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40卷:“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 |
shān yí dà nàn芟夷大難 | 芟:刪除雜草;芟夷:削平;難:災難。削平大亂。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難 | 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 方志敏《獄中紀實》:“將獄中情形描寫出來,使全國紅軍和革命的工農群眾,知道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們,正在國民黨監獄內,挨日子。” |
yàn nán zhé chōng厭難折沖 | 指能克服困難,抗敵取勝。 | 漢·劉向《說苑·尊賢》:“故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側席而坐。遠乎!賢者之厭難折沖也。” |
shàn mén nán kāi善門難開 | 善門:為善之門。舊指一旦行善助人,許多人都會來求援,凡無法應付了。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這太原一府是被災頂重的地方。大善士見機,善門難開。” |
yǒu chì nán fēi有翅難飛 | 長著翅膀也飛不出去,形容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三折:“暗埋伏猛軍四面圍,縱然他有翅難飛。” |
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難共生死 | 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八節:“羅馬雖屬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難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將有所為。” |
gēng pú nán shǔ更仆難數 |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sì mǎ nán zhuī駟馬難追 | 駟馬:一車所駕的四匹馬。形容話已說出;就無法追回或說話算數。 | 《新五代史 晉高祖皇后李氏傳》:“不幸先帝厭代,嗣子承祧,不能繼好息民,而反虧恩負義。兵戈屢動,駟馬難追,戚實自貽,咎將誰執!” |
bái xuě nán hé白雪難和 | 白雪:指楚國一首歌曲名。 | |
bǐng xìng nán yí稟性難移 | 本性難以改變。 | 元 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楔子:“想他第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離鳳閣近漁磯。 |
jiù bìng nán yī舊病難醫 | 老毛病難于醫治。比喻過去的缺點錯誤難以改正。 | 明 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則待作抱官囚,覓不著逃生計,急回頭待悔來應遲,又不將心猿意馬牢拴系,也不是你本性難移,舊病難醫。” |
rén xīn nán cè人心難測 | 謂人的內心難以探測。 | 《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
qiān jūn yì dé,yī jiàng nán qi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 指將才難得。 |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陡恁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
guó nàn dāng tóu國難當頭 | 國家正面臨著巨大的災難。 | 魯迅《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在國難當頭的現在,白天里講些冠冕堂皇的話……不就正是這些人么?” |
shàn cái nán shě善財難舍 | 善財:原為釋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愛惜”意,指“愛惜錢財”。舍:施舍。指人愛惜錢財,不愿施舍于人。常用來譏諷人非常吝嗇。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舍。” |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難于上青天 | 比上天還難。形容極其困難,不易實現。 | 唐 李白《蜀道難》詩:“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
shí mó jiǔ nàn十磨九難 | 指不斷遭受的磨難。 | |
tiān lǐ nán róng天理難容 | 雖然一時對惡人無可奈何;但覺得上天不會放過他。 | 元 無名氏《朱砂擔》第四折:“才見得冤冤相報,方信道天理難容。” |
nàn dì nàn xiōng難弟難兄 | 見“難兄難弟”。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七卷:“然難弟難兄,亦何酷肖若此!” |
wěi bā nán cáng尾巴難藏 | 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 |
dú lì nán zhī獨立難支 | 獨:單獨;獨立:不依賴外力。比喻個人力量單薄不能維持全局 | 清·無名氏《說唐》第55回:“雄信聞言大怒,想眾將都已殺盡,獨立難支,遂叫一聲:‘罷了!’” |
cháng yè nán míng長夜難明 | 比喻漫長的黑暗統治。 | 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詞:“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 |
cùn bù nán yí寸步難移 | 見“寸步難行”。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當年在小舟中,寸步難移。” |
yì bù cí nàn義不辭難 | 辭:推辭。道義上不容許躲開危難。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仁不異遠,義不辭難。” |
lín nàn rú guī臨難如歸 | 歸:返回。形容面對危難而不畏生死。 | 《魏書·節義傳序》:“至于輕生蹈節,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 |
jiān nán xiǎn zǔ艱難險阻 | 險阻:險惡阻塞的地方。指前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危險和阻礙。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
bǎi nián nán yù百年難遇 | 百年也碰不到。形容罕見或很不容易碰到。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三回:“咱學生奉御差來送小姐一場,也是百年難遇。” |
pō shuǐ nán shōu潑水難收 | 相傳漢朱買臣因家貧,其妻離去,后買臣富貴,妻又求合。買臣取水潑灑于地,令妻收回,以示夫妻既已離異就不能再合。后用以比喻不可挽回的局面。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六卷:“已裝不卸,潑水難收怎奈何?” |
jiù nán jiě wēi救難解危 | 幫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4回:“這兩個女子,便都有些盜賊意思,不比前邊這幾個報仇雪恥,救難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 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chā chì nán fēi插翅難飛 | 即使插上翅膀也難飛走。比喻無法逃脫。也作“插翅難逃”。 | 明 周楫《西湖二集 胡少保平倭戰功》:“王直細細叫人探視,見四面官兵圍得鐵桶一般,插翅難飛。” |
yí nán zá zhèng疑難雜癥 | 難辨或難治的各種病癥。比喻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 | 魯迅《二心集 風馬牛》:“然而那下面的一個名詞,卻不寫尚可,一寫倒成了疑難雜癥。” |
jiá jiá qí nán戛戛其難 | 戛戛:困難的樣子。形容極其困難。 | 唐·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難量 |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據某人的現狀就低估他的未來。 | 《淮南子 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jī yí sòng nán稽疑送難 | 考察疑端,排除難點。 | 清 張三光《蔣石原先生傳》:“聽斷之暇,進其子弟之秀美者,稽疑送難。” |
gèng pú nán zhōng更仆難終 | 同“更仆難數”。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凡此之類,更仆難終。” |
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癢難撾 | 撾:古同“抓”,用指或爪撓。指心中有某種意念或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克制。同“心癢難撓”。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一回:“忽抬頭,見他的那金箍棒靠在東壁,喜得他心癢難撾。”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口。” |
huàn nàn zhī jiāo患難之交 | 交:交情;朋友;患難:危險和艱苦的處境。共同經歷患難的朋友。指交情很深。 | 明 焦竑《玉堂叢語 薦舉》:“仲舉與文貞在武昌,因患難之交,訥黑窯匠以一文。” |
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jí zhòng nán fǎn極重難返 | 猶積重難返。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于消極方面。 | 清·顧炎武《日知錄·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此固其極重難返之勢,始于景定,訖于洪武,而征科之額,十倍于紹煕以前者也。” |
jiě fēn pái nán解紛排難 | 謂為人調解糾紛或排除危難。 | 明·唐順之《都督沈紫江山墓碑記》:“御土酋解紛排難不專以恩,洞其陰事。” |
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癢難抓 | 指心中有某種意念或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克制。同“心癢難撓”。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且說潼關眾將聽得破萬仙陣,俱在關內,一個個心癢難抓,恨不得也來看看。”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一席話說得唐二亂子心癢難抓,躍躍欲試。” |
mò shì nán wàng沒世難忘 | 沒世:死。一輩子也忘不了。 | 《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
lín nàn bù shè臨難不懾 | 臨:面對;難:災難;懾:害怕,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明·屠隆《彩毫記·預識汾陽》:“看這綁縛漢子,偉干長軀,豐神軒舉,臨難不懾,必是人豪。” |
chā chì nán táo插翅難逃 | 插上翅膀也難逃走。比喻陷入困境,怎么也逃不了。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7回:“康王見兀術將次趕上,真個插翅難逃,只得束手就擒。” |
lín nàn bù jǔ臨難不懼 | 臨:到;難:災難;懼: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韓非子 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
shèng qíng nán què盛情難卻 | 濃厚的情意難以推辭。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貢郭爾先生的盛情難卻,但我們又不需要一個人騎兩匹馬。” |
jī xí nán chú積習難除 | 長期形成的舊習慣很難更改。同“積習難改”。 | 郭沫若《序〈白毛女〉》:“我們早就呼喊著人民文藝的創造但積習難除,一拿起筆來,總要忸怩作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