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面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ì miàn shòu dí四面受敵 | 各個方面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 | 春秋·齊·管仲《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 |
xiū cán mǎn miàn羞慚滿面 | 滿臉是羞慚的表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賈珍聽見是賈璉的聲音,唬了一跳,見賈璉進來,不覺羞慚滿面。” |
bù kàn fó miàn kàn jīn miàn不看佛面看金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這方面的情面。 | 王統照《銀龍集·站長》:“我如果是個連長,或是個把書記官,不看佛面看金面,還有這場事?” |
fěn miàn hán chūn粉面含春 | 粉面:指女子的面龐;含:飽含,充滿;春:生意,生機。比喻和顏悅色。形容女子面容和藹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
gǎi huàn tóu miàn改換頭面 | 喻改變身份。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卻說鮮于同自吟了這八句詩,其志愈銳。怎奈時運不利,看看五十齊頭,‘蘇秦還是舊蘇秦’,不能勾改換頭面。” |
fěn miàn zhū chún粉面朱唇 | 白面紅唇。有時形容面顏姣美。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說著,果然出去帶進一個小后生來,較寶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舉止風流,似在寶玉之上。” |
sì miàn chū jī四面出擊 | 形容工作全面展開,沒有重點。 | 毛澤東《不要四面出擊》:“總之不要四面出擊。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 |
tuò miàn zì gān唾面自干 | 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讓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極度容忍,不加反抗。 | 《新唐書 婁師德傳》:“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 |
bù kàn sēng miàn kàn fó miàn不看僧面看佛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這方面的情面。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 |
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 《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lěng miàn hán tiě冷面寒鐵 | 比喻公正廉潔,不怕權貴的官員。 | 《明史·周新傳》:“敢言詞多所彈頦,貴戚震懼,目為冷面寒鐵。” |
miàn bì xū gòu面壁虛構 | 對著墻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憑空捏造。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2章:“這位名震一時的北洋派勇將,完全變成了一個面壁虛構的神話家。” |
zhuāng diǎn mén miàn裝點門面 | 裝點:裝飾;門面:指外觀。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漂亮。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止則有這兩件兒衣服,裝點著門面。” |
gài tóu huàn miàn蓋頭換面 | 猶改頭換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內容實質不變。 | 明 唐順之《答王南江提學書》:“仆竊誦吾兄前后見惠兩書,知吾兄痛懲既往之悔,直欲洗刷腸胃,不肯若世之蓋頭換面做好人者。” |
běi miàn chēng chén北面稱臣 |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于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 |
xiào miàn yè chā笑面夜叉 | 比喻面帶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 宋·陳次升《彈蔡京第三狀》:“時人目之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
liǎng miàn èr shé兩面二舌 | 比喻在兩方面挑拔。 | 宋 司馬光《涑水家儀》:“凡女仆兩面二舌、虛飾迭讒者逐之。” |
tǐ tǐ miàn miàn體體面面 | 指人光彩榮耀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2回:“看來這件事可以做得體體面面,把老人家送回家去。”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犁黑 | 面貌黑黃色。形容憔悴的樣子。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 |
fù miàn bǎi chéng富面百城 | 形容藏書非常豐富。 | 北齊 魏收《魏書 逸士傳 李謐》:“每曰:‘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絕跡下幃,杜門卻掃,棄產營書,手自刪削,卷無重復者四千有余矣。” |
wú qíng shǎo miàn無情少面 | 不講情面。 | 《西游補》第二回:“我又見他幾遍,不是無情少面之人。” |
miàn yǐn tíng zhēng面引廷爭 | 同“面折廷爭”。 | 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爭。” |
miàn miàn yuán dào面面圓到 | 見“面面俱到”。 |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所以看客對于他們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嫗和她的孫子們為面面圓到起見,也照例給他們一個‘不勝屏營待命之至’的儀節。” |
rén miàn shòu xīn人面獸心 |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卻像獸類。形容品德極壞。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贊》:“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左衽,人面獸心。” |
yóu tóu fěn miàn油頭粉面 | 形容人打扮得俏麗妖艷。 | 元 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橫禍;畫閣蘭堂,便是地網天羅。” |
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知人知面不知心 | 舊時俗語。指認識一個人容易,但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很困難。 | 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無二心呵。” |
yuán qiān yī miàn緣慳一面 | 慳:欠缺。缺乏緣份,沒有和對方會面一次的機會。 | 郭沫若《鬼苗的檢閱》:“我和茅盾先生雖相識,和我們的魯迅先生竟緣慳一面。” |
miàn cóng fù fēi面從腹非 | 從:聽從,順從。表面順從,心里反對。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非。” |
lú shān miàn mù廬山面目 | 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 清 段雪亭《<聊齋志異>遺稿例言》:“茍非自作聰明,即欲省其鉛槧,致令廬山面目,漸失其真。” |
péng tóu gòu miàn蓬頭垢面 | 蓬:蓬草;散亂 ;垢:污穢;臟。形容頭發散亂臉上很臟。 | 《魏書 封軌傳》:“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后為賢?” |
lèi liú mǎn miàn淚流滿面 | 眼淚流了一臉。形容極度悲傷。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言訖,以印綬付之,淚流滿面。” |
rén miàn gǒu xīn人面狗心 | 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 《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
miàn hóng bó zǐ cū面紅脖子粗 | 臉紅脖子變粗。形容因激動、窘迫、發怒或羞漸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高陽《玉座珠簾》:“皇帝面紅脖子粗地大罵言官沽名釣譽,恭王與醇王自恃長親,渺視皇帝,話越說越多,也越離譜了。” |
miàn mào zhēng níng面貌猙獰 | 猙獰:樣子兇惡。形容面貌兇惡可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一個個身長臂大,面貌猙獰。”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識廬山真面目 |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mǎn miàn chūn fēng滿面春風 | 春風:春天溫暖的風。本指春風拂面;溫暖宜人。現指心情喜悅;滿臉笑容。也用以形容和藹熱情的面容。 | 元 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折:“得勝歸來喜笑濃,氣昂昂,志卷長虹,飲千鐘,滿面春風。” |
sì miàn pèng bì四面碰壁 | 比喻遇受阻礙或遭到拒絕。也指事情行不通或達不到目的。 | |
biǎo miàn wén zhāng表面文章 | 比喻浮夸或不切實際,敷衍塞責的做法。 |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一句話,就是要落在實處。追求表面文章,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 |
huī tóu cǎo miàn灰頭草面 | 佛教語,指菩薩為度化眾生而隨機應現各種混同凡俗的化身。也指面容污穢或討了沒趣懊喪的樣子。 | 元·楊景賢《西游記》第一本第一出:“娘子,灰頭草面不打扮,倘或江上遇著相知朋友,怎生廝見。” |
liǎng miàn sān dāo兩面三刀 | 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兩面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是這鄭州城里第一個賢慧的,倒說我兩面三刀,我搬調你甚的來。” |
miàn miàn jiē dào面面皆到 | 見“面面俱到”。 | 清·梁章鉅《楹聯續話·挽詞》:“后數日而部行新令始至,復令改制一聯,云:‘來去有前因,遺范難忘聯襼日;寬嚴能并濟,新恩惜在蓋棺時。’則面面皆到矣。” |
bā miàn shǐ fēng八面駛風 | 駛:駕馭。形容善于見風使舵,各方面都兜得轉,吃得開 | 老舍《神拳》第三幕:“八面駛風,左右逢源,真乃諸葛亮也。” |
rén miàn táo huā人面桃花 | 原指女子的容貌與桃花相輝映;后用以指所愛而不能相見的女子。 | 唐 崔護《游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rè cháng lěng miàn熱腸冷面 | 熱心腸,冷面孔。形容內心熱情,表情卻冷漠。 | |
chū tóu lù miàn出頭露面 | 在人多的場合公開出現;也指在眾人面前出風頭表現自己;又常因出現于公共場合而出名。還指出面活動、做事、講話。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孫二娘從小出頭露面,況是過來人,慣家兒,也不害什么羞恥。” |
tiě miàn wú sī鐵面無私 | 形容公正嚴明;不講情面。鐵面:比喻剛直無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
xīn bù fù rén,miàn wú cán sè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 負:虧欠;慚:羞愧。內心沒有對不起人的對方,表情也就會很坦然。 | 《新編五代史評話·唐史》:“若以愛惜庫物,遭大王殺死,仆見先王于地下,面無慚色矣。”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緣:緣分。有緣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會相聚在一起。沒有緣分的人即使面對面走過,也聚不到一塊。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 指特別愛惜自己的顏面。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 |
mǎn miàn xiū cán滿面羞慚 | 滿臉現出了羞愧的表情。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8回:“楊再興滿面羞慚,跪在地下。” |
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 de guǐ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拋頭 | 拋:暴露。露出頭和面孔。原指婦女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現指公開露面。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拋頭,尸骸殘暴,惹天下諸侯笑我為無謀之輩;不若先殺其妻婦,然后自刎,庶幾不失丈夫之所為。” |
miàn yǒu nán sè面有難色 | 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賈大少爺因為奎官之事,面有難色,尚未回答得出。” |
yī miàn rú jiù一面如舊 | 初次見面就象老朋友一樣。 | 《晉書 張華傳》:“初入洛,不推中國人士,見華一面如舊,欽華德范,如師資之禮焉。” |
ròu tǎn miàn fù肉袒面縛 | 肉袒:去衣露體,表示愿受責罰;面縛:兩手反綁面對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脫去上衣,反縛著手。形容順從投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宋微子世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
xǐ xīn gé miàn洗心革面 | 洗心:消除邪惡的思想;革面:改變舊的面目。比喻徹底悔改;重新做人。 | 晉 葛洪《抱樸子》:“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 |
méng miàn sàng xīn蒙面喪心 | 蒙:包,遮蔽。遮起臉面,不講良心。比喻厚顏無恥,傷天害理。 | 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你的罪過,朝野俱知,蒙面喪心,還敢入廟!” |
bù niàn sēng miàn niàn fó miàn不念僧面念佛面 | 不看僧面看佛面。 | 草明《乘風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壞啦。” |
miàn cóng hòu yán面從后言 | 從:聽從,順從。當面順從,背后亂說。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蔣婉傳》:“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后言,古人之所誡也。” |
hú xíng niǎo miàn鵠形鳥面 | 指饑疲瘦削的樣子。 | 明歸有光《送宋知縣序》:“歲復薦饑,侯加意撫恤,向之逃亡者,鵠形鳥面,爭出供役。” |
luàn shǒu gòu miàn亂首垢面 | 猶蓬頭垢面。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世文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mǎn miàn hóng guāng滿面紅光 | 滿面:整個面部。形容心情舒暢;精神健旺的樣子。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2回:“舅兄今日滿面紅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約貨物定是十分得彩,我們又要暢飲喜酒了。” |
yī miàn xū cí一面虛詞 | 單方面所說的假話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 |
miàn yǒu cài sè面有菜色 | 形容因饑餓而顯得營養不良的樣子。 | 《禮記 王制》:“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荀子 富國》:“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 |
yī miàn zhī jiāo一面之交 | 只見過一面的交情。表示交情不深。 | 漢 崔寔《本論》:“且觀世人之相論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決。” |
miàn rú tǔ sè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黃色。臉色像泥土的顏色一樣。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 《敦煌變文集 捉季布傳文》:“歸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結眉額。” |
liǎng tóu sān miàn兩頭三面 | 同“兩頭白面”。 |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若是我,兩三番,將他留戀,教人道后堯婆兩頭三面。” |
léi xíng gòu miàn羸形垢面 | 羸:瘦弱;形:身體;垢:骯臟。瘦弱的身體,骯臟的外表。形容窮苦不堪的樣子。 | 《南岳彌陀和尚碑》:“羸形垢面,躬負薪蕕。” |
shí miàn mái fú十面埋伏 | 意思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 面目:樣子;非:不是。樣子跟從前完全不同。形容變化大得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陸判》:“濯之,盆水盡赤。舉首則面目全非,又駭極。”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愛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阿巧姐卻是有點如俗語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記三家出張,頗以為苦。” |
féi tóu dà miàn肥頭大面 | 見“肥頭大耳”。 | 《太平廣記》卷二百六十引隋·侯白《啟顏錄·殷安》:“汝肥頭大面,不識今古。噇,食無意智,不作宰相而何!” |
miàn rú huī tǔ面如灰土 | 同“面如土色”。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轉,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罵狂傖,禍不遠矣!’生大驚,面如灰土,長跽請教。” |
yī miàn zhī yuán一面之緣 | 見一面的緣分。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 |
sù wèi móu miàn素未謀面 | 謀面:見面。指平素沒有見過面。 | |
wēi fēng bā miàn威風八面 | 形容神氣十足,聲勢懾人。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鄙人面奉御旨,辦理‘七七’周年紀念——有人早就這樣替我宣傳出去了——應該是威風八面的事。” |
wǎng kāi yī miàn網開一面 | 把捕捉鳥獸的網打開一面;給鳥獸留一條生路。比喻采取寬大態度;給人一條生路。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先生意欲網開一面,以存忠厚之意,這卻使不得。” |
shén tóu guǐ miàn神頭鬼面 | 比喻怪模怪樣。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29卷:“殊不知少間自都無主張,只見許多神頭鬼面,一場沒理會,此乃是大不實也。” |
yóu tóu huá miàn油頭滑面 | 見“油頭滑臉”。 | 老舍《四世同堂》六三:“招弟的那一群油頭滑面的小鬼聽到這消息,也準備拚命給若霞喊倒好兒,作為抵抗。” |
miàn cóng bèi yán面從背言 | 從:聽從,順從。當面順從,背后亂說。 |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當時皆謂禍不及身,面從背言,不以為患。” |
tíng zhēng miàn zhé廷爭面折 | 廷爭:在朝廷上爭論;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指直言敢諫。 | 《史記·呂太后本紀》:“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
zhuāng huáng mén miàn裝潢門面 | 裝潢:原指裱糊字畫,現也指裝飾物品使之美觀;門面:指外觀。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漂亮。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止則有這兩件兒衣服,裝點著門面。” |
miàn rú fāng tián面如方田 | 面:臉。臉方得像“田”字,指富貴相。 | 《南齊書·李安人傳》:“帝大驚,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狀封侯也。’” |
miàn rú fù fěn面如傅粉 | 形容男子美貌。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
gòu miàn péng tóu垢面蓬頭 | 面目骯臟,頭發零亂。 | 明 孫仁孺《東郭記 蚤起》:“如云鬢發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頭,凈洗朱鉛。” |
yī miàn zhī yǎ一面之雅 | 見“一面之交”。 | 田漢《關漢卿》第七場:“女的我不認識,跟這關漢卿倒有一面之雅。” |
miàn yù bèi fēi面譽背非 | 見“面譽背毀”。 | 《宋史·范杲傳》:“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 |
huī tóu tǔ miàn灰頭土面 | 滿頭滿臉沾滿塵土的樣子。也形容懊喪或消沉的神態。 | 《碧巖錄》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則自視云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 |
miàn zhé tíng zhēng面折廷爭 | 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廷爭:在朝廷上爭論。指直言敢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呂太后本紀》:“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
bàn miàn bù wàng半面不忘 | 半面:見過面。見過面就不遺忘。形容記憶力極強。 | 《北齊書 楊愔傳》:“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 |
dāng miàn shū xīn bèi miàn xiào當面輸心背面笑 | 比喻當面顯得十分親熱,背后卻在搗鬼。 | 魯迅《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因為中國向來就是‘當面輸心背面笑’,正不必‘新的時代’的青年才這樣。”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
miàn wú rén sè面無人色 | 臉色沒有一點血色。形容恐懼到極點或非常虛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 |
xīn cí miàn ruǎn心慈面軟 | 心地慈和,拉不下臉面。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我又是個心慈面軟的人,憑心撮弄我,我還是一片癡心。” |
miàn hé yì bù hé面和意不和 | 意:心意。表面上很和氣,心里卻有矛盾。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為此兩下面和意不和。” |
qīng miàn liáo yá青面獠牙 | 青面:靛青色的臉;獠牙:露在嘴外面的長牙。鐵青的面孔上長著很長的牙齒。形容妖魔鬼怪猙獰可怖的面孔。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圓駕》:“似這般猙獰漢,叫喳喳。在閻浮殿見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 |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 宋 劉克莊《擬撰科詔回奏》:“詞意有未穩處,仰荷明主親酒奎畫,不啻面命耳提。” |
miàn lěng yán hèng面冷言橫 | 橫:粗暴。面孔冷漠,說話蠻橫。 | 高陽《清宮外史》:“格爾思表示,條約改議,外國尚有之,罪使從古未有。面冷言橫。” |
miàn mán fù fěi面謾腹誹 | 謂當面欺誑,心懷毀謗。 | 《明史·萬镋傳》:“又以不得一品,面謾腹誹,無大臣禮。” |
miàn rú sǐ huī面如死灰 | 死灰:冷卻的灰燼。形容因心情沮喪或受驚嚇而臉色灰白。 | 《淮南子 修務訓》:“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霉墨,涕液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