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面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uī tóu tǔ miàn灰頭土面 | 滿頭滿臉沾滿塵土的樣子。也形容懊喪或消沉的神態。 | 《碧巖錄》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則自視云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 |
mǎn miàn xiū cán滿面羞慚 | 滿臉現出了羞愧的表情。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8回:“楊再興滿面羞慚,跪在地下。” |
wú qíng shǎo miàn無情少面 | 不講情面。 | 《西游補》第二回:“我又見他幾遍,不是無情少面之人。” |
niǎo miàn hú xíng鳥面鵠形 | 形容由于饑餓而身體軟弱,面容枯瘦。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 |
chǔ gē sì miàn楚歌四面 | 比喻四面被圍,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 清 陳維崧《河傳 虞美人花》詞:“楚歌四面,戰旗一片,歲歲江東。” |
miàn yú bèi huǐ面諛背毀 | 見“面譽背毀”。 | 宋·陳文蔚《雙溪書院揭示》:“惟自近世以來,朋友道弊,群居之時,笑侮戲謔,面諛背毀,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
miàn rú sǐ huī面如死灰 | 死灰:冷卻的灰燼。形容因心情沮喪或受驚嚇而臉色灰白。 | 《淮南子 修務訓》:“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霉墨,涕液交集。” |
bā miàn wēi fēng八面威風 | 八面:各方面。形容聲勢氣派十足。 | 元 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
péng shǒu gòu miàn蓬首垢面 | 頭發很亂,臉上很臟。舊時形容貧苦人生活生活條件很壞的樣子。也泛指沒有修飾。 | 《北齊書 任城王湝傳》:“妃盧氏賜斛斯徵,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
miàn yù bèi fēi面譽背非 | 見“面譽背毀”。 | 《宋史·范杲傳》:“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 |
miàn zhé tíng zhēng面折廷爭 | 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廷爭:在朝廷上爭論。指直言敢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呂太后本紀》:“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
sì fāng bā miàn四方八面 | 到處;各個方面。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懷岳禪師》:“忽遇四方八面來怎么生?”宋·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之二:“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
suì miàn àng bèi睟面盎背 | 指德性表現于外,而有溫潤之貌,敦厚之態。指有德者的儀態。 | 《孟子 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
miàn yǒu nán sè面有難色 | 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賈大少爺因為奎官之事,面有難色,尚未回答得出。” |
miàn mán fù fěi面謾腹誹 | 謂當面欺誑,心懷毀謗。 | 《明史·萬镋傳》:“又以不得一品,面謾腹誹,無大臣禮。” |
gé miàn quān xīn革面悛心 | 見“革面洗心”。 | 唐·劉禹錫《代謝赴行營表》:“以忠義感脅從之伍,以含弘安反側之徒。革面悛心,期乎不日。” |
miàn fù xián bì面縛銜璧 | 兩手反綁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罪。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绖,士輿櫬。” |
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 | 不但當面告訴他;而且揪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嚴厲而又懇切的教導。 | 《詩經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miàn shé tíng zhēng面折庭爭 | 見“面折廷爭”。 | 東漢·班固《漢書·公孫弘傳》:“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 |
miàn bù gǎi sè面不改色 | 面:顏面;色:顏色。顏容不改變顏色。形容遇到危險時從容鎮靜;毫不畏懼的神態。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 |
miàn yǒu cài sè面有菜色 | 形容因饑餓而顯得營養不良的樣子。 | 《禮記 王制》:“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荀子 富國》:“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 |
rén shēng miàn bù shú人生面不熟 | 人的面貌陌生,素不相識。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孩子見大郎如此待得他好,心里雖也歡喜,只是人生面不熟,又不知娘的意思怎么,有些不妥貼,還想要去。”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拋頭 | 拋:暴露。露出頭和面孔。原指婦女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現指公開露面。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拋頭,尸骸殘暴,惹天下諸侯笑我為無謀之輩;不若先殺其妻婦,然后自刎,庶幾不失丈夫之所為。” |
fū yǎn mén miàn敷衍門面 | 敷衍:將就應付。只做表面的應付,而不認真解決實際問題。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就將這正經拳法收起不傳,只用些外面光、不管事的拳法敷衍門面而已。” |
tiě miàn qiāng yá鐵面槍牙 | 比喻堅忍不拔,刻苦自勵。 | 明 李贄《詠古》之一:“臥薪嘗膽為吞吳,鐵面槍牙是丈夫。” |
tiě miàn yǐn yá鐵面鎗牙 | 比喻堅忍不拔,刻苦自勵。 | |
yóu tóu fěn miàn油頭粉面 | 形容人打扮得俏麗妖艷。 | 元 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橫禍;畫閣蘭堂,便是地網天羅。” |
tíng zhēng miàn zhé廷爭面折 | 廷爭:在朝廷上爭論;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指直言敢諫。 | 《史記·呂太后本紀》:“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
zhēng níng miàn mù猙獰面目 | 形容兇惡的相貌。 | 《塞上行·行紀·憶西蒙》:“兩個蒙古青年騎快馬而來,下馬入帳,以猙獰面目,厲聲問我要票。” |
yìng chēng mén miàn硬撐門面 | 裝體面,假充上流。保持高等或中等階級社會地位的風度、架子或門面。 | |
miàn rú guān yù面如冠玉 |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形容男子的美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丞相世家》:“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
shì miàn róng yán拭面容言 | 拭:擦;拭面: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容言:聽取別人意見。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婦人輕喪武夫功,先軫當時怒氣沖,拭面容言無慍意,方知嗣伯屬襄公。” |
yǒu hé miàn mù有何面目 | 指沒有臉見人。 | 《后漢書·趙苞傳》:“食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而全義,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
miàn rú níng zhī面如凝脂 | 凝脂:凝結的脂肪。比喻臉色潔白柔滑。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
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僧來看佛面 | 僧:和尚。和尚來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關人士的面子對待來者。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這個人是你王公公薦來的,僧來看佛面,不可輕慢于他。” |
miàn mào zhēng níng面貌猙獰 | 猙獰:樣子兇惡。形容面貌兇惡可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一個個身長臂大,面貌猙獰。” |
dāng miàn shū xīn bèi miàn xiào當面輸心背面笑 | 比喻當面顯得十分親熱,背后卻在搗鬼。 | 魯迅《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因為中國向來就是‘當面輸心背面笑’,正不必‘新的時代’的青年才這樣。” |
qiáng miàn ér lì墻面而立 | 面對墻壁對立。形容目光短淺。亦作“面墻而立”。 | 《書·周官》:“不學墻面”孔傳:“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
tiǎn miàn xiāng yíng靦面相迎 | 靦面:面帶愧色。帶著羞愧的樣子去迎人。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7回:“那呆子放下釘耙,整整直裰,擺擺搖搖,充作個斯文氣象,一直的靦面相迎。” |
xīn cí miàn ruǎn心慈面軟 | 心地慈和,拉不下臉面。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我又是個心慈面軟的人,憑心撮弄我,我還是一片癡心。” |
wū shǒu gòu miàn污手垢面 | 形容手臉都很骯臟。 | |
miàn shé tíng zhèng面折廷諍 | 見“面折廷爭”。 | 章炳麟《變法箴言》:“爭變法者,吾未見其有面折廷諍、千人皆靡者也。” |
léi xíng gòu miàn羸形垢面 | 羸:瘦弱;形:身體;垢:骯臟。瘦弱的身體,骯臟的外表。形容窮苦不堪的樣子。 | 《南岳彌陀和尚碑》:“羸形垢面,躬負薪蕕。” |
gǎi tóu huàn miàn改頭換面 | 改變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變動;而保留原來的內容實質。 | 唐 寒山《詩》第213首:“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
dāng miàn cuò guò當面錯過 | 面對面地失去了機會。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識真師,當面錯過!’”明 洪應明《菜根譚 閑適》:“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當面錯過。” |
miàn sì xuē pí面似靴皮 | 臉上皮膚如同靴皮。形容滿臉皺紋。 |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田元均為人寬厚長者,其在三同,深厭干請者,雖不能從,然不欲峻拒之,每溫顏強笑之,嘗謂人曰:‘作三司使數年,強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zhēng níng miàn kǒng猙獰面孔 | 猙獰:樣子兇惡。形容面貌兇惡可怕。 | 毛澤東《論反對帝國主義的策略》:“如果民族資產階級是同地主買辦一模一樣,以賣國賊的猙獰面孔出現,爭取領導權的任務就大可取消,至少也可以減輕了。” |
jiù tāng xià miàn就湯下面 | 比喻趁機行事。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63回:“只說是這畜牲怎么這等作變,卻不曉得是天師就湯下面,奉承他這一番。” |
bā miàn zhāng luó八面張羅 | 形容各方面都應酬得好。 | 茅盾《手的故事》:“黃二姐雖則已過中年,卻還是個八面張羅人人喜歡的角色。” |
miàn wú cán sè面無慚色 | 慚:羞愧。臉上沒有一點羞愧的神色。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若以愛民惜庫物,遭大王殺死,仆見先王于地下,面無慚色矣。” |
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知人知面不知心 | 舊時俗語。指認識一個人容易,但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很困難。 | 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無二心呵。” |
bù shí jú miàn不識局面 | 猶不識時務。 | 《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卻帶了若干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分說不得。” |
shěn qǔ miàn xīn審曲面埶 | 亦作“審曲面勢”。原指工匠做器物時審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區別情況,適當安排營造。 | |
zhēn rén miàn qián bù shuō jiǎ真人面前不說假 | 指在真誠的人或了解情況的人面前不說假話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南康軍云居山了元佛印禪師》:“真人面前不說假,佛也安,祖也安。” |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猙獰 | 猙獰:面目兇惡。形容面目兇狠可怕。亦作“面貌猙獰”、“猙獰面目”。 | 清·吳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還有兩人……都是身材驕健,面目猙獰。” |
dǎ gè zhào miàn打個照面 | 指面對面地不期而遇。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折:“剛剛的打個照面,風魔了張解元。” |
mǎn miàn hán chūn滿面含春 | 比喻心情喜悅舒暢,滿臉笑容。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女子才回過頭來滿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這石頭放在哪里?’” |
xīn bù fù rén,miàn wú cán sè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 負:虧欠;慚:羞愧。內心沒有對不起人的對方,表情也就會很坦然。 | 《新編五代史評話·唐史》:“若以愛惜庫物,遭大王殺死,仆見先王于地下,面無慚色矣。” |
gài tóu huàn miàn蓋頭換面 | 猶改頭換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內容實質不變。 | 明 唐順之《答王南江提學書》:“仆竊誦吾兄前后見惠兩書,知吾兄痛懲既往之悔,直欲洗刷腸胃,不肯若世之蓋頭換面做好人者。” |
shěn qǔ miàn shì審曲面勢 | 見“審曲面埶”。 | 《周禮·考工記序》:“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
sù wèi móu miàn素未謀面 | 謀面:見面。指平素沒有見過面。 | |
miàn miàn xiāng qù面面相覷 | 面面:臉對著臉;相:互相;覷: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對著。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第六卷:“僧問:‘如何是大疑府人?’師曰:‘畢缽巖中面面相覷。’” |
rén miàn zhú gāo dī,shì qíng zháo lěng nuǎn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 | 指世風日下,對人的態度隨地位和權勢的高低有所不同。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馮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 |
yōng shū nán miàn擁書南面 | 見“擁書百城”。 | 清·歸莊《感懷》詩:“捉鼻東山關氣運,擁書南面足經綸。” |
tóu miàn rén wù頭面人物 | 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名聲或勢力的人(多含貶義)。 |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發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 |
zhuāng diǎn mén miàn裝點門面 | 裝點:裝飾;門面:指外觀。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漂亮。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止則有這兩件兒衣服,裝點著門面。” |
bù kàn sēng miàn kàn fó miàn不看僧面看佛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這方面的情面。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 |
liǎng tóu bái miàn兩頭白面 | 比喻表里不一,兩方面討好。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 |
miàn hé xīn bù hé面和心不和 | 表面上很和氣,心里卻有矛盾。 | 曾樸《孽海花》第六回:“船廠大臣又給他面和心不和,將領既不熟悉,兵士又沒感情,他卻忘其所以,大權獨攬,只弄些小聰明,鬧些空意氣。” |
miàn hóng bó zǐ cū面紅脖子粗 | 臉紅脖子變粗。形容因激動、窘迫、發怒或羞漸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高陽《玉座珠簾》:“皇帝面紅脖子粗地大罵言官沽名釣譽,恭王與醇王自恃長親,渺視皇帝,話越說越多,也越離譜了。” |
nán miàn bǎi chéng南面百城 | 舊時比喻尊貴富有。也比喻藏書很多。 | 《魏書 逸士傳 李謐》:“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
nán miàn chēng wáng南面稱王 | 南面:古代帝王臨朝坐北朝南。指稱王稱帝 | 《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信能右折燕齊,左振扶桑,凌轢沙漠,南面稱王。” |
miàn huáng jī shòu面黃肌瘦 | 面:臉;肌:肌肉;代指身體。面色發黃;身體消瘦。形容人久病體衰或營養不良的樣子。 | 元 楊梓《霍光鬼諫》:“眼欺縮腮模樣,面黃肌瘦形相。” |
dù mén miàn bì杜門面壁 | 謂閉門修養。 | 宋·蘇軾《答王幼安宣德啟》:“杜門面壁,觀六十年之非。”又《答廖明略》之二:“衰陋之甚,惟有歸田,杜門面壁,更無余事。” |
bù kàn jīn miàn kàn fó miàn不看金面看佛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這方面的情面。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不看金面看佛面,沖著不懂事的孩子,你得救救命啦。” |
miàn miàn yuán dào面面圓到 | 見“面面俱到”。 |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所以看客對于他們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嫗和她的孫子們為面面圓到起見,也照例給他們一個‘不勝屏營待命之至’的儀節。” |
bā miàn yíng chè八面瑩澈 | 比喻精明練達,洞察一切。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尹文端公》:“年三十馀即任封疆,遇事鏡燭犀刻,八面瑩澈。” |
tiě miàn yù shǐ鐵面御史 | 宋趙抃為殿中侍御史,彈劾權貴,剛直無私,人稱“鐵面御史”。后泛稱不畏權貴,不徇私情,公正嚴明的官員。 | 《宋史·趙抃傳》:“翰林學士曾公亮未之識,薦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 |
miàn hóng ěr chì面紅耳赤 | 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動或發怒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
miàn běi méi nán面北眉南 | 謂臉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處不合,各不照面。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三折:“既然是你為我來,須回避,且做個面北眉南,你東咱西。” |
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 | 方臉盤,大耳朵。舊指富貴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 |
hóng guāng mǎn miàn紅光滿面 | 形容人的氣色好,臉色紅潤,滿面光彩。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37回:“嘴邊銜著牙嘴香煙,鼻端架著墨晶眼鏡,紅光滿面,氣象不同,直上樓頭,東張西望。” |
fǎn miàn wén zhāng反面文章 | 從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語。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詩》:巨屨揚矣,于彼高岡;大足光矣,于彼馨香。’春輝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帶貶,反面文章,含蓄無窮,頗有風人之旨。’” |
lěng xīn lěng miàn冷心冷面 | 態度冷淡,對人沒有感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妾癡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報此癡情。” |
sān duì liù miàn三對六面 |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辦理手續或說明情由。 | 茅盾《子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 |
miàn miàn jiē dào面面皆到 | 見“面面俱到”。 | 清·梁章鉅《楹聯續話·挽詞》:“后數日而部行新令始至,復令改制一聯,云:‘來去有前因,遺范難忘聯襼日;寬嚴能并濟,新恩惜在蓋棺時。’則面面皆到矣。” |
fāng fāng miàn miàn方方面面 | 事情或事物的多面。 | 張賢亮《青春期》:“使我直到如今才突然發現她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與我不同,與這個可惡的世界不同。” |
rén miàn guǐ xīn人面鬼心 | 指表面很好,內心很壞。 | |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 面目:樣子;非:不是。樣子跟從前完全不同。形容變化大得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陸判》:“濯之,盆水盡赤。舉首則面目全非,又駭極。”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牛頭不對馬面 |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
miàn qiáng ér lì面墻而立 | 比喻不學之人,如面對墻壁而立,一無所見。 | 《尚書·周官》:“不學墻面。”孔安國傳:“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 |
miàn bì gōng shēn面壁功深 | 面壁:佛家語,指面對墻壁默坐靜修。和尚面壁靜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詣很深。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
miàn rú fāng tián面如方田 | 面:臉。臉方得像“田”字,指富貴相。 | 《南齊書·李安人傳》:“帝大驚,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狀封侯也。’” |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辭 | 見“一面之詞”。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miàn miàn sī qù面面廝覷 | 見“面面相覷”。 |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崔寧]到家中問丈人丈母,兩個面面廝覷。” |
bù kàn fó miàn kàn jīn miàn不看佛面看金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這方面的情面。 | 王統照《銀龍集·站長》:“我如果是個連長,或是個把書記官,不看佛面看金面,還有這場事?” |
miàn ruò sǐ huī面若死灰 | 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 | 西漢·司馬遷《史記·修務訓》:“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霉墨,涕液交集。” |
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 de guǐ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nán miàn chēng gū南面稱孤 |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謙稱。朝南坐著,自稱孤家。指統治一方,稱帝稱王。 | 《莊子 盜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 |
xiào miàn yè chā笑面夜叉 | 比喻面帶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 宋·陳次升《彈蔡京第三狀》:“時人目之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