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ēn qǔ
注音ㄕㄣ ㄑㄨˇ
1.從早期的花鼓戲、本灘、申曲,到當代滬劇,已有200多年發展史。
2.今年是上海滬劇院成立60周年的大慶之年,滬劇院以“兩百年申曲情,六十載滬劇院”為主題年,策劃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3.作為滬劇邵派的創始人,邵濱孫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正式拜在了周信芳門下,并因此改變了申曲過去重唱不重演的習慣。
4.1939年續演二、三、四本,觀者愈眾,申曲、電影、彈詞等競相仿演,時人稱為“文素臣”年。
5.李妹娟是土生土長的川沙人,從小熟悉鄉音鄉調,唱得一口好申曲,17歲進文化站從事群文工作,已有20多個年頭。
6.他把博大精深的京劇表現手法融會貫通到申曲舞臺,一改申曲過去重唱不重演的習慣,形成了邵派藝術唱做并重、聲情并茂的表演風格。
7.那幫滬劇票友也作鳥獸散,鄰里間再也聽不到悠揚軟糯的申曲。
8.王盤聲學戲的時候,滬劇正處于灘簧改稱申曲、從農村轉向城市的時期。
9.滬劇出身于山歌小調,是一種從歌曲發軔、演變而來的戲曲劇種,從“東鄉調”、“西鄉調”到“本灘”、“申曲”,這些名稱都與音樂、歌唱密切相關。
10.滬劇流行淵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后采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臺劇“申曲”。
11.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歷史較短,起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在清末演變為上海灘簧,1914年改名為申曲。
12.此事轟動蘇滬一帶,不久,“黃慧如牌”香煙問世,文明戲、京戲、申曲、評彈等一哄而上,紛紛改編這一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