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兵強的成語故事
拼音guó fù bīng qiáng
基本解釋國家富裕,軍隊強盛。
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暫未找到成語國富兵強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國富兵強)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十八般兵器 | 元 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一國三公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萬國來朝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 |
三徙成國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
上兵伐謀 | |
上醫(yī)醫(yī)國 | 《國語·晉語八》:“文子曰:‘醫(y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yī)醫(yī)國,其次疾人,固醫(yī)官也。’” |
不憚強御 | 《梁書·孔體源傳》:“當(dāng)官理務(wù),不憚強御,常以天下為己任,高祖渾委信之。” |
不汲汲于富貴 |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 |
不畏強御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
不避強御 | 唐·權(quán)德輿《唐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專權(quán)誤國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嚴(yán)嵩、嚴(yán)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quán)誤國……朕當(dāng)即為處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兩國相戰(zhàn),不斬來使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自古‘兩國相戰(zhàn),不斬來使’。于禮不當(dāng)。” |
喪師辱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復(fù)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 |
喪權(quán)辱國 |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 |
豐富多彩 | 峻青《秋色賦》:“一個不久前才由機關(guān)、工廠的業(yè)余戲劇愛好者所組織進(jìn)來的呂劇團(tuán),演出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非常令人興奮。” |
豐富多采 | 秦牧《藝海拾貝 “果王”的美號》:“而在具體主題、內(nèi)容、體裁、手法上,卻完全可以是豐富多采的。” |
臨難鑄兵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為仁不富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為國為民 |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一折:“有為國為民賢才,因苦諫不聽,反遭誅戮。” |
為國捐軀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9回:“為國捐軀赴戰(zhàn)場,丹心可并日爭光。” |
為富不仁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主少國疑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 |
舉國一致 | 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所有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tuán)結(jié)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 |
舉國上下 | 梁啟超《管子傳》第六章第一節(jié):“茍且偷惰,習(xí)焉成風(fēng),舉國上下,頹然以暮氣充塞之。” |
舉國若狂 | 西漢 戴圣《禮記 雜記下》:“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乞兒暴富 | 明·袁宏道《瓶史·器具》:“然寒微之士,無從致此,但得宣、成等窯磁瓶各一二枚,亦可謂乞兒暴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