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哀告憐的成語故事
拼音qǐ āi gào lián
基本解釋哀:憐憫;告:請求。乞求別人的憐憫和幫助。
出處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暫未找到成語乞哀告憐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乞哀告憐)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奔走相告 | 宋 張孝祥《壽芝頌代愡得居士上鄭漕》:“詔天下之日,淮民歡呼,奔走相告,自州達之縣。” |
同病相憐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節(jié)哀順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jié)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
戶告人曉 | 西漢 劉向《列女傳 梁節(jié)姑姊》:“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 |
不可告人 | 清 陳夢雷《閑止書堂集鈔》:“其于不可告人之隱,猶未忍宣之于眾也。” |
哀兵必勝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jīng)》第69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 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
憐香惜玉 | 元 賈仲名《金安壽》:“兩下春心應自懂,憐香惜玉,顛鸞倒鳳,人在錦胡同。” |
顧影自憐 | 晉 陸機《赴洛道中作》詩:“佇立望故鄉(xiāng),顧影凄自憐。” |
搖尾乞憐 | 唐 韓愈《應科目與時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嗚呼哀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
自告奮勇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就因著自告奮勇求個恩典,說奴才情愿巴結這個缺!” |
喜怒哀樂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
黃牌警告 | 孫力《都市風流》第11章:“戴維發(fā)出了黃牌警告,那是威嚴不可侵犯、不可動搖的警告。” |
哀哀父母 | 《詩經(jīng)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濟苦憐貧 | 元·侯善淵《沁園春》詞:“善惠謙柔,濟苦憐貧,隨方就圓。” |
可憐巴巴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要再借,剩下這可憐巴巴的五畝地,也得戴上籠頭啦!” |
哀莫大于心死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哀鴻遍野 | 《詩經(jīng) 小雅 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
楚楚可憐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永無棟梁用耳。” |
大功告成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十萬眾并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
龜厭不告 | 《詩經(jīng)·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
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告往知來 | 《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憐新厭舊 | 明·高啟《新弦曲》:“憐新厭舊妾恨深,為君試奏《白頭吟》。” |
哀毀骨立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
哀喜交并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無頭告示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二章:“昨日‘半梁山’在那里貼出好些無頭告示,聲言要同‘賽少林’廝拼。” |